钧瓷的基本介绍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备山世界。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瓷的产品特点有哪些?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仿举中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
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对于陶瓷工艺学及钧瓷生产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
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
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
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统,然而,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钧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
中国传统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高温釉,而钧瓷的乳光蓝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
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烧成其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
钧瓷着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以朱砂红为贵。
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
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
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
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答慎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
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钧瓷工匠还利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原料,进行多次分层施釉的方法,使产品形成绚丽多彩、自然生动的窑变流纹。
陶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
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选择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
再加上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有的青如蓝天;有的红似朝霞;有的在紫红色背景上布有蓝白丝的流纹,酷似峡谷飞瀑;有的青、蓝、紫、红诸色交错掩映,宛如多种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有的像扬州八怪的大写意,泼墨而就;有的飘逸虚幻,遐想无穷。
真是景观缥缈,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
钧瓷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禹州市神垕镇,世称钧瓷之都。
钧瓷是中国着名的工艺瑰宝,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
钧窑是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与汝、官、哥、定诸窑齐名。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四十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如何鉴别真假?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瓷的获奖荣誉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五大名窑瓷之钧瓷介绍
钧瓷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瑰宝。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以其独特的窑巧族变艺术而闻孝启弊名于世,被誉为“黄金有价钧无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钧瓷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以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效果而著称。
这些效果包括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无穷无尽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使钧瓷成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瓷的烧制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钧瓷的生产工艺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
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釉色窑变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入窑时,钧瓷颜色素净,窑变后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
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需要复杂的因素,包括窑炉的性能、器物在窑中的位置以及烧成制度的科学组合。
这些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窑变效果的不同。
尽管旁派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窑变效果仍然难以完全掌握,这种不可预测性增添了钧瓷艺术的魅力。
钧瓷的美丽和独特性,只有亲眼目睹,才能充分感受。
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钧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