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瑞信银行被瑞银集团收购的事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中沙特国家银行就损失了约80%,大约1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瑞银集团对瑞信银行的收购行动异常迅速,跳过了等待期,也不需要瑞银股东的批准。
这主要是因为瑞士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介入,并同意了这一快速收购方案。
回到主题,银行的资本通常分为核心一级资本(CET1)、其他一级资本(AT1)和二级资本(T2)。
简单来说,这些都是银行的结构化资本,在风险发生时,会优先使用一级资本进行偿付,最后使用二级资本(困橘通常在银行破产清算时使用)。
与优先、夹层、劣后的逻辑相似,损失时的顺序是按照这个顺序的,而在获得补偿时,顺序则是相反的。
当然,存款和一般债券是第一顺位获得补偿的,存款的优先级高于一般债券。
接下来是二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最后是核心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包括普通股和企业的留存收益;其他一级资本包括优先股和应急可转债,应急可转债是在特定情况下会被转为普通股粗没的债券,其优先级和劣后级可以参考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关系;二岩尺纳级资本则是其他次级债或者优先于其他一级资本的可转债。
从这一逻辑来看,瑞信银行被收购并不意味着其资产归零。
通常情况下,需要先亏损核心一级资本才会轮到AT1。
那么,为什么AT1债券反而被清零了呢?我们也不知道这件事的影响有多大,但确实觉得这些债券持有人很不幸,他们的损失甚至比股东还要大。
从非官方渠道了解到,募集说明书明确指出,当银行面临生存危机时,AT1可以减计到零。
这种做法在合约层面是合理的,但并不符合市场惯例。
不清楚瑞信银行在发行债券时是否遵守了双录规定,因此这一解释得以通过。
瑞士信贷银行土崩瓦解:后果及遗留问题
1. 瑞士信贷银行的崩溃,重塑了人们对其传统稳固形象的认知。
瑞银集团的紧急收购行动不仅对瑞士银行业的信誉造成了损害,还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引发了连锁反应,带来了多重后果和遗留问题。
2. 瑞信银行的倒闭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对瑞士金融体系的整体债务产生了深远影响。
投资者对瑞士公司债券和企业投资变得更加谨笑御慎,对瑞士金融市场的信心遭受严重打击。
3. 这一事件揭示了瑞士法律体系的潜在缺陷,特别是在政府紧急推动收购方案时,可能违反了相关法律并损害了产权保护。
4. 在瑞信银行的收购过程中,瑞士政府未经股东投票便强行推动了收购方案,这一行为规避了法律,损害了产权体系,可能导致后续法律诉讼和争议。
同时,瑞信面临多项针对其误导投资者的指控,其国际信誉和声誉也因此受损。
5. 中东投资者,如沙特国家银行和卡塔尔投资局,作为瑞信的重要股东,未包含在收购方案中。
他们的资产损失令人担忧,瑞信股价的大幅下跌导致他们的投资大幅贬值。
6. 法律专家Peter V Kunz指出,此类资产吞并事件可能导致瑞士投资者面临法律挑战,预计未来将出现大量诉讼。
7. 瑞银集团在收购后必须整合瑞信的业务,包括零售银行、投资银行、财富和资产管理。
这将涉及处置瑞信投资银行部门的有毒资产,以符合瑞银的“保守风险文化”。
8. 瑞银集团将面临巨大的整合压力和裁员风险,预计瑞信约50,000名员工,包括瑞士本地的16,000人可能会失业。
9. 瑞士银行业形象的破碎引发了对金融监管和改革的讨论。
政府和左翼政党提出加强金融监管机构资金支持和权力的建议,以及对违规银行实施更严厉罚款的提议。
10. 瑞士信升升悄贷的倒闭不仅是对瑞士银行业声誉的打击,还引发了对法律、产权、整合与重组以及金融监管与改革的深入讨论,对瑞士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吵渣远影响。
面对这一挑战,瑞士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重建市场信心,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