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轶馗-我爱地理2 (刘轶冰简介)

天气服务 2025-04-19 16:55:07 浏览
我爱地理2

为什么八大行星只有地球有生命?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体积质量适中,昼夜更替的周期长短适宜,温度适宜,有大量液态水存在,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是地球产生生物的条件。

其实其他行星也有大气,金星的大气比地球还浓厚,但是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保温作用太强使得金星的温度太高。

火星也有大气太稀薄。

唯有地球大气组成最适合,地球大气是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体杂质组成,其中20%的氧气是生命所必须的。

其实地球形成初期也没有多少氧气,也是二氧化碳为主,奇妙的是生物出现了,这要感谢水的存在,生物的光合作森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氧气逐渐多起来,生物开始登陆,经历了几亿年才有了今天的景象。

这个过程很奇妙也很漫长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所以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他们可不是为了金钱,为科学付出一生值得全世界尊重。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要爬到云层以上飞行,为什么呢?云是水汽对流的产物,只在对流层中存在,大约米的高空就进入平流层,没有空气对流适合飞行,在对流层中空气对流上下颠簸,经常有雷雨天气飞机易出事故。

地球上的大气可分为五层各有不同这搭宽是第二章的内容。

地球的大气不仅供我们呼吸还有保护我们的作用,大气吸收了紫外线否则生物将不会存在,彗星和小行星以及宇宙的物质进入大气层大部分会被烧毁,落下的只是小部分陨石,大气层也挡住了很多对人有害的宇宙射线。

有了大气层地球的温度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总保持一个适当的温度。

所以大气是地球的一个重要圈层。

大气层是运动的,有垂直运动也有水平运动,因为运动才有了风雨雷电各种天气和气候。

历史 上由于交通不便有些人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感觉自己家的气候就是天下的气候,不了解世界孤陋寡闻。

我们国家更落后近20年出国热 旅游 热才开始,原来世界这么大,各个国家多有不同,才感觉到地理知识的重要。

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怎么能知道他们的气候是什么样?学习地理之后就知道其实简单得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学好地理出门前就可以知道各个国家的事。

为什么有的地区全年都热,有的地区全年都冷,有的地区四季分明?这就是大气这一章要解决的问题。

天气气候都和气温气压降水大气运动有关系,气温和太阳有关,也就是和纬度有关,气压和大气的垂直运动有关,降水和水汽的运动有关也就是和湿度温度有关,大气运动就是气压和风,这些问题明白了世界的气候就明白了。

世界真奇妙大气也同样奇妙,现在有了气象卫星天气预报就更准确了。

历史 上人们也观察天气也有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只适和当地不能通用。

天气谚语: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其实北方秋雨少用不了十场雨就得穿棉了。

十雾九晴,阴天很少有雾。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雾后暖,雪后寒。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月晕三更雨,日晕午时风。

这些谚语多数有道理也有的没道理。

在我国的诗词中描述天气的也不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垂直地带性的影响。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是写岭南无冬天。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都是描写大陆气候,夏季风很难到达,冬长夏短。

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四川的天气,巴山为何多夜雨?春风为何不过玉门关?学了这一章就可解释。

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现在天上已有100多颗气象卫星,给人们此枝历带来了巨大利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可以减少大量人员死亡和财产的损失,例如飓风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30多万人,我国台风死亡人数一次也有几万人,现在一年几次台风登陆一年死亡人数不过百人。

世界台风最多的国家就是我国,一年发生20—30个台风四分之一登陆我国。

比台风风力大的是龙卷风,美国是龙卷风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400—500次,最强的龙卷风可以把上百吨的油罐抛出几百米。

历史 上记载的天上下雨有鱼,有钱,有动物尸体都是龙卷带来的,有一年甘肃省一个村子天上掉下来一女子,人们以为是妖怪,其实是邻村的一个人被风卷来幸好没死,也是龙卷风干的。

世界气温最低的是南极洲零下90度,北半球气温最低的是俄罗斯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零下71度,也是年较差最大的地方差100度以上。

世界最高气温出现在利比亚58度。

降水最多的是夏威夷瓦爱莱尔山毫米。

下雨天数最多的是智利年平均325天。

打雷最多的是印尼的雷都茂物,322个雷日。

最干旱的是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最长14年没下雨。

世界风极南极洲大风天数310天。

最大风浪好望角达伽马叫它风暴角。

最强焚风落基山东坡七小时升高44度,使积雪大部分熔化。

最大暴风雪1979年英国大雪下了36小时积雪七米。

最大冰雹美国厚三米,最重680克。

世界真奇妙不学不知道。

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恩赐,千百年来无偿的为我们服务,植物的光和作用净化我们的空气,江河湖泊提供我们清洁的水源,大地山川给予我们土地和矿产,太阳无私的提供光和热,我们不知道感恩,我们还无尽无休的破坏我们的环境。

雾霾和高温都和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有关,更不用说每天的生物灭绝,人类何时能觉醒?何时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为什么这样短视呢?只顾我们自己不考虑子孙后代呢?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后果不堪设想,灾害天气增多,干旱面积增加,降雨量增加,粮食产量下降,海平面上升,沿海平原被淹没,人类怎么办?海水上升0.5米沿海农田,村镇,港口将被摧毁,相邻地区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海水倒灌,咸潮加大,沿海城市像天津,上海,广州将无淡水这可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可我们还在为了GDP大量消耗化石燃料,GDP将带给子孙后代什么呢?钱多了但是没有清洁的空气和水,也没有放心的食物,这能叫幸福吗?如果全民的素质都提高了,领导的素质也就高了,决策者也就不会只顾眼前了。

看来学习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妨学学古人,古人重视天人合一,绝不竭泽而渔,他们要求不高,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尊重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看看古典诗词吧有多少是写大自然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太多了随手拈来。

今天还有几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呢?包括我国的24节气多数和天气气候有关,这也是古人长期观察大自然的成果。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季节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气温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则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的现象。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十月八日寒露,天渐凉还不冷,十月23日霜降东北应该有一场雪,前后差不了一周时间

古人了不起,千万不能瞧不起古人。

中国人的智慧几千年了世人瞩目,可是现代人却没有继承多少,全面向西看,是国人的悲哀。

地理不但是科学知识,也包含着大智慧,有深刻的哲理在其中。

可看视频:《天地科学季》,《环球同此凉热》《活力星球》,《地球有难》,《飓风》,《龙卷风》等。

南极洲的第一次探险你有什么启示?

昭和站的建立,曾为日本南极考察队到达南极枝并激点的考察立下汗马功劳,也是日本南极考察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最多的站。

英国的南极考察站重要进行哪些研究工作?英国在南极建立了7个考察站,主要进行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其中大气科学共分三个专题项目:气象学(包括气候、臭氧、太阳辐射、污染)、磁学(包括绝对磁场、磁脉动)、电离层(包括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磁大气层科学)。

英国在南极的考察站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对理论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因此,对其资料的质量,他们自称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因粒子降落和大气结构变化所出现的各种现象。

英国在地蔽磨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上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丰富了整个南极研究的理论宝库。

南极最小的常年考察站是哪一个?南极考察站几乎都是在各国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但在众多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只有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建立的“世界公园”站是唯—不属于主权国家的常年科学考察站。

还有一个由捷克民间组织建立的“常年越冬站”也十分特别。

它就是建在南设得兰群岛的纳尔逊岛冰帽上的捷克斯洛伐克站,这个站是现存的各国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中最小、条件最差、人数最少的常年考察站了。

它的全站建筑仅是两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无水、无电、无任何通讯设备,仅有2名队员在这里度夏和越冬考察。

两名捷克队员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在一个孤岛上,在风暴肆虐的南极隆冬,仍然坚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气象观测,精神难能可贵。

各国在南极的考察站为何多建在沿岸?南极考察站一般选在南极大陆沿岸,而且地势相对平坦。

之所以选在大陆沿岸,主要是考虑大船不能靠近陆岸,要用小艇卸运物资。

这样就便于登岸,物资卸运方便,补给容易,而建立在内陆的考察站,又必须用飞机或雪地车再将物资转运一次,费时费力。

同时因为沿海岸地域一般比内陆温度偏高,冰雪融水易形成较大的湖泊,考察站就有了充足的淡水资源。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污水的排放问题,按照《南极条约》有关保护环境的规定,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到海中,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就要增加净化设备,为了节约经费,减少和缩短入海的管道,考察站建在南极大陆边缘是十分有利的。

所以,大多数的南极考察站都建立在沿岸。

南极考察站的选址有什么原则?要在南极洲建立一座科学考察站,首要的任务是选好站址。

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南极洲那么大的地域,还不是随便找块地方就行了。

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的条件;其次是有没有科学考察的价值。

根据分布在南极洲的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的情况,各国在南极洲选择站址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条。

首先,有裸露基岩的地域。

考察站之所以要建在裸露的基岩上,主要是因为对建房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

建立在基岩上的房屋更能有效抵御南极狂风的袭击。

其次,人员和物资运输要尽量方便,最好建立在沿岸。

第三,要有利于综合性内科学考察。

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建站的区域,必须有科学考察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决策者首先要想到的。

因为千里迢迢到南极就已经非常不容易,再把考察站建立在荒凉的大陆,又猛袜要付山极大的艰辛,若再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简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这—条标准也是各国选择站址的—条至关重要的条件。

南极内陆考察站的用水是怎样解决的?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以及苏联的东方站,都建在冰盖上,他们又是怎样解决淡水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取冰雪来化水,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消耗。

为了减少人力的消耗,有的内陆考察站在蓄水池边缘建立一堵弧形墙,利用风吹雪进入蓄水池。

一旦蓄水池内的水少了,就用推土机往蓄水池内推雪,经过加温以保持池中有足够的生活用水。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保护南极环境?为保护南极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中国南极考察队要求全体队员遵守南极条约有关条款,严禁追逐、惊吓动物,更不准伤害和捕捉;不经站长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采集各类标本样品,科学考察采集标本、样品,要在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并登记造册;不得进入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南极植被,不准毁坏和任意采集;保护南极地区的纪念物,不准乱刻乱划;要爱护友邻站的建筑、设施和装备;外出考察的一切废物(包括大便)都要带回考察站统一销毁。

最先进入南极圈的人是谁?1773年1月17日,载重为462吨的英国“决心”号船,共有船员193人,在船长库克的率领下作环球航行时,在东经30度附近进入南极圈,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向南到达最远的距离,库克及其船员亦为最先越过南极圈的人。

第一个到达南磁极的人是谁?人类为了登上南磁极点,查明它的确切位置,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南磁极的位置最早是由爱尔兰人沙克尔顿率领的探险队于1909年查明并确认的。

1907年,沙克尔顿组织了一支探险队,雄心勃勃地试图征服南极点相当时南磁极的实地位置。

到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的探险队到达南纬88度23分处,离南极点只有160千米的路程了。

这时,猛烈的暴风雪刮得他们晕头转向,由于缺乏食物和体力不支,如果硬撑下去就可能全军覆没。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只得派出一支小分队,穿越南极大陆的冰盖,向南磁极前进;最后这支小分队终于到达了南磁极,并且测定它的位置是南纬72度25分、东经155度16分。

探险队的澳大利亚队员莫森,在征服南磁极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他找到了英国人罗斯几经努力都没能找到的南磁极具体位置。

后人为了铭记莫森作出的贡献,将澳大利亚的一个南极考察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森站”。

最先横穿南极大陆的探险队是哪一个?1957年底,由英国12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极地探险家富克斯的率领下,从威德尔海沿岸的谢克尔顿考察站出发,历99天,行程3,437千米,终于在1958年3月2日到达罗斯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从比较短的路线,完成横越南极大陆的壮举,成为最先横越南极大陆的探险队。

我国南极考察船怎样进行气象预报?船舶在极地海区航行、作业或停泊时的气象保障非常重要,而且难度更大。

我国南极考察船的气象服务由船上的气象保障组来完成。

气象保障组把本船实时观测的气象资料,同接收卫星云图、邻近国家气象台站的传真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未来24~48小时的气象预报和实时冰情预报,准确性比较高。

结合国内有关单位的配合,还可作出48小时以上的天气形式分析,提供给船队领导参考。

但由于极区气象复杂多变,加之预报经验不足,也偶有失误。

中国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在哪里?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必须具备类极地的环境,我国的南极考察训练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滑雪场。

1986年3月,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里进行冬季训,以后各次队均在这里进行冬训。

亚布力滑雪场是中国最大的条件最好的高山滑雪场,曾经成功地举办过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各项雪上比赛项目。

滑雪场位于黑龙江省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大锅盔山的北麓,距哈尔滨市260公里,交通比较方便。

该滑雪场最高海拔高度为1374米,属于小山区气候,冬季比较寒冷,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摄氏度。

该地区降水量丰富。

每年10月中旬开始降雪,直到次年5月初山顶仍有积雪,一年的积雪期可长达半年之久。

因此,亚布力滑雪场的自然环境完全适合类极地训练。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怎样进行冬季训练?冬季训练是南极考察队员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训练时间一般在每年2至3月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南极自然地理概况、中国南极考察概况和本次考察队的主要任务;野外进行滑雪、雪中登山、冰中脱险、宿营、挖雪沟和雪洞、滑落停止(翻身保护)和位置确定、方向识别等。

通过冬季训练,使队员掌握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登山要领,尤其要掌握组结式登山技术;学会当人员或车辆陷入冰缝时如何通过绳索迅速进行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掌握当人员从冰坡上下滑时迅速用冰镐和准确的动作使下滑停止的要领;学会雪地挖洞或挖沟进行避难的方法;掌握宿营地点选择、帐篷架设的步骤和方法,并学会用煤油打气炉和高山气炉进行野炊;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和手持式卫星定位仪(GPS)确定位置和识别方向等。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也要进行训练吗?为了使南极考察队员适应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取得在南极地区行动的自由,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圆满地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各从事南极考察的国家无不对考察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

训练的目的是使南极考察队员熟悉下一年度的南极计划,内容一般包括野外训练以及根据各自特定的岗位接受专业课程的培训。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进行野外生存训练?野外训练课程是各国南极考察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一般课程包括在帐篷中露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甚至是在冰天雪地里如何进行工作;如何应付南极常见的环境困难,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巧。

整个课程涉及在南极环境下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着重于生存技巧。

虽然有一些考察队员可能不想离开考察站从事野外跋涉,但是在冰雪中,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以及在低能见度情况下的安全问题是与所有考察队员息息相关的。

训练内容包括导航、在冰雪中行进、救生技术、野外设备操作、搭帐篷、制造紧急隐蔽处、搜索和救护、越野滑雪、攀冰技术、使用无线电台和野外急救技术等。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是谁?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入到过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

原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张坤诚,应美国国家科学院极地研究委员会的邀请,于1985年初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进行友好访问,他们是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

1984年底,高钦泉、张坤诚从北京出发,到达飞往南极点的前进基地——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然后换乘LC—130大力神飞机飞往南极。

这种飞机是往返南极点的主要交通工具,尽管机身很重,但性能很好,行动方便灵活。

它与一般飞机不同,除起落架外还配有雪橇,因而不论在陆地区还是在冰原上都可以起落,很适宜在南极洲这样的特殊环境中使用。

南极的气象条件复杂,飞往南极的飞机每隔l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收听1次天气预报。

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飞往南极点的时间表曾改变了好多次。

1985年1月11日,他们终于遇上了好天气,顺利地飞到南极点。

在到达南极点的当天,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亲手把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南纬90度的上空,同时还把一个指向中国北京的指向标插在南极点上。

谁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中国女性?世界各国赴南极考察的人员很多,但女性却寥寥无几。

而我国妇女却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中国的南极考察。

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华梅,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1983年11月,她应新西兰政府的邀请,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与另一位科学家许昌,参加了1983~1984年新西兰组织的夏季南极考察,地点是新西兰斯科特站,考察地质专业。

到达南极洲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是谁?1979年1月15日至2月3日新华社驻智利记者金仁伯,访问了智利在南极半岛上建立的3个站,以及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和阿根廷的奥卡达斯站。

他是到南极洲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此后几乎每一次南极考察和北极考察都有记者随队参加,他们写文章、拍照片,摄录象,把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介绍给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中国选派董兆乾和张青松2人首次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进行为期47天的科学考察与访问,他们是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

此间,他们还访问了美国的麦克默多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和法国的迪·迪尔维尔站。

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年是谁?1986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中国少年纪念标”揭幕仪式。

共青团中央少工委从亿万少年儿童中挑选出2名少先队员代表杨海兰和吴弘,赴长城站参加揭幕式。

他俩是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先队员。

谁是横穿南北极的环球探险第一人?1979年9月2日,英国兰努尔夫·菲内斯爵士辞别了查尔斯王储,率探险队乘“本杰明·鲍英”号船驶离英国的泰晤士河,从而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穿越南北极的环球探险。

他们在穿越南极大陆途中,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81年1月11日到达了新西兰的南极站——斯科特站,历时75天。

1982年夏季,爵士和伯顿两人乘雪地摩托车,离开北冰洋的埃尔斯米尔岛北岸的越冬地,去征服最后的路程——北冰洋。

一路上因冰墙太多,他们舍弃了雪地摩托车,拉起装有72千克物资的玻雪橇,一步步地向北极点挺进。

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82年4月11日胜利到达北极点。

经过99天的艰苦跋涉,他俩终于走出冰海,回到“本杰明·鲍英”号船,当他们返回英国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至此,历时3年的首次穿越南北两极的探险结束了,行程达千米。

中国如何开展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中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虽然都建立在南极沿岸,但至今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三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1997年1月18日,有8名队员参加的中国首支内陆冰盖考察队,驾驶三辆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

此后14天里,队员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深入冰盖300千米,钻取到两支50多米长的冰芯。

从这些冰芯中可以分析出近2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状况。

1998年初,又开展了第二次内陆冰盖考察,深入内陆近500千米,钻取到50余米深的冰芯。

1999年1月11日,第三次冰盖考察队深入到南极内陆1100余千米的A冰穹地区,在海拔3800多米高的冰盖上,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钻机,钻取到百米深的冰芯,打破了我国冰芯钻探的最高纪录。

据测算,该冰芯的“年龄”,起码超过600岁。

这次获得的冰芯,为南极科学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样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深冰芯的钻取要在南极高原上建立设施齐全的考察站,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费时几年才能完成。

当然,科学家在北极的一些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上也钻取冰芯,但较在南极要容易一些。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由每年的降雪堆积成的冰层所构成,冰雪将大气中降落的各种物质完好地储存起来,因此,冰芯提供了自冰川形成以来气候的全部历史记录。

通过对钻取冰样的研究分桥,可以了解全球气候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判别人类活动(特别工业社会以来)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获知天体和地球演化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因此,冰雪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宝库。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