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在新能源领域丰田集团一直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1997年,丰田发布了第一代的普锐斯车型,在21世纪初时可算是一个新鲜玩意儿。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新能源车型数量上也有着长足的进步。
在2014年12月丰田发布了第一代氢能源车型Mirai,和普锐斯一起主要在日本和北美市场销售,在2020年北京车展上,丰田带来了第二代Mirai概念车型,并近期在日本市场上市。
1.?上市价格
新款Mirai售价为7100,000日元起,折合人民币约为44.6万元。
新车相比于第一代车型在造型设计上更加的传统,是一个比较常规的三厢轿车的造型。
整车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大,气场很足。
前脸的进气格栅的位置和丰田凯美瑞格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车灯的细节也和当下分体式头灯设计概念相吻合。
尾部造型平稳敦实,整体做了一个收缩的设计。
内饰部分的设计比较传统,以比较开放和放松的感觉做轮廓的布局,保留了大量的实体按键也照顾了行车时的操作便利性。
由于新一代的Mirai从上一代的紧凑型车升级成为中大型车,在长度和宽度上更有优势,车内的乘坐空间也更加的宽敞舒适,有了一个量和质的提升。
在新车平台方面,新款Mirai采用了和雷克萨斯LS相同的GA-L平台(你没看错),更大更高级的平台也能让车辆可以装备三个储氢罐,储量为5.3公斤。
新车根据不同的版本最高可以提供850公里的续航里程,相比于上一代车型的50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有了很大的提升。
性能方面已知的是电机的马力数不大,车辆的极速只有175公里每小时。
2.?雷克萨斯LS同平台为啥挂的丰田标
说到新车,采用的是雷克萨斯LS同款的GA-L平台,所以在定位上,新款Mirai定位为豪华轿车。从价格上看是最贵的挂丰田标的轿车,明明是售价和定位无限靠近雷克萨斯,却又不挂雷克萨斯的标志呢?
说哥是这样猜想的,首先雷克萨斯是早期丰田汽车集团,针对北美市场开发的豪华一个子品牌,在北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才出口到世界各地。
相比于自家丰田标的知名度是要低的,而且丰田在氢能源和新能源车型上历来都有挂丰田标的传统。
为了Mirai能够给更多人熟知和了解,挂丰田标,还是比较保守的选择。
加之目前雷克萨斯的产品线完整,轿车序列也有CT,IS,ES,LS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多款车型,加之说哥觉得从目前的上市的Mirai车型风格来看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内饰的装饰氛围也属实达不到雷克萨斯的标准.
3.?我们也有氢能源车
丰田的氢能源汽车虽然比较早就公之于众,但其实多年以来,自主品牌对于氢能源技术有所涉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20年7月20日,长城汽车发布了柠檬平台,并且这个平台将会搭载第二代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续驶里程高达1100km.
2020年7月28日,广汽集团首款氢燃料电池车AionLX(埃安LX)FuelCell,在广汽科技日亮相。
9月13日,上汽大通MAXUSEUNIQ7上市,同时发布氢战略。
这个氢战略主要就是在2025年之前一共推出至少10款氢能源车型,旗下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可以说是国内主要的汽车厂商,在今年下半年不约而同的都推出了氢能源汽车,8月10日,亿华通在科创板上市。
9月21日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广的通知》:示范期间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至此,国内氢能源车的发展势头大致已经明朗,即将慢慢的从较为传统的纯电新能源技术过渡到氢能源燃料电池的技术,这对于很多依靠政策赚取国家补贴金,并无实际造出好车的品牌车企一个重重的打击。
写在最后的话:
毫无疑问,丰田对于氢能源是看好的,对于Mirai是重视的,至于它能否成为氢能源领域的革命性产品,则需要时间来验证。
再回望我们自己的氢能源领域,目前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的氢能源车型其实是部分城市的公交车。
公共交通工具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车型的转变,最直观地感受就是我们的城市污染更少了,天更蓝了。
但要落实到大面积的普及氢能源家用车,最关键的还是加氢站的普及、氢能源车型成本的下探。
宝马公布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细节,氢能乘用车市场是否迎来爆发?
日前,宝马公布了其氢燃料汽车iHydrogenNEXT概念车的部分动力参数。
该车搭载了与丰田合作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配备了两个70MPa的储氢罐,可容纳6kg的氢,而充满氢的时间也只需要3-4分钟左右。
宝马氢燃料汽车的氢燃料电池最大功率为125kW,另外配备了一个辅助电池系统,驱动系统综合最大功率可达275kW。
该车将在2022年推出测试样车,并计划在2025年推向市场,至此,奔驰、宝马、奥迪的燃料电池汽车方案全部完成亮相。
1、平台化思路明显,燃料电池空间问题仍存,总布置同质化严重
从宝马公布的几个参数看,对比丰田Mirai,现代NEXO乃至奔驰的GLC-FC,并没有出众的表现,而且其总布置的设计上也给人颇为熟悉的感觉。
宝马的燃料电池系统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结构清晰,储氢罐使用了一横一纵T型布局,可以通过调整纵向储氢罐的长度轻松地适应不同的轴距设计,显示了一定的平台化特征。
这与奔驰GLC-FC、奥迪h-tron的总布置基本相同,欧洲车企在燃料电池汽车的空间布局上达成了一致。
不过,从宝马发布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宝马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体积相当小,这也许是来自日本丰田的功劳。
宝马的燃料电池汽车系统仍然未能克服储氢罐对乘坐空间的侵入问题——中间又粗又长的储氢罐很可能将导致车身地板过高、离地间距过小的问题。
宝马选择在中大型SUV搭载燃料电池系统,想必是加入了空间布置方面的考虑。
奔驰和奥迪在纵向储氢罐上则选择了直径更小的型号,以减小对乘坐空间的影响,但相对的储氢量则受到了限制。
2、BBA齐推氢能汽车仍属提前布局,欧洲车企需提高重视
作为BBA一员的宝马公布氢燃料电池汽车参数情况自然引起了媒体的轰动,外媒上可谓对宝马的燃料电池汽车进行了刷屏。
在纯电动与燃料电池上,宝马是否站了队?
“从长远来看,氢燃料电池技术很可能成为我们动力总成产品组合的第四大支柱。
”宝马公司研发部管理委员会成员克劳斯·弗洛里希(KlausFr?hlich)说。
“我们将从极受欢迎的X系列中的高端型号中挑选合适的车型作为载体。
”
可以看出,与奔驰、奥迪一样,宝马仅仅是为汽车电动化可能的技术方向埋下了一颗种子,主要的力量仍在纯电动汽车上。
仍以宝马为例,在2023年之前宝马将共计推出的25款电动车,而燃料电池汽车的独苗还得排到2025年。
相对于亚洲的现代和丰田,欧洲的车企对于氢能汽车的推广实为兴趣寥寥。
BBA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如出一辙的总布置就显示出车企们的懒惰,大众汽车则更是直言氢燃料电池汽车没有前途。
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落后似乎并没有真正刺激到欧洲车企们的神经。
2、国内车企样车频出,长城奇瑞步伐最快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市场,国内对于氢能乘用车的态度要好于欧洲,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氢能乘用车样车,包括广汽、东风、奇瑞、长城、北汽、一汽等,其中又以长城、奇瑞步伐最快。
长城汽车是较早布局燃料电池的车企之一。
长城汽车副总裁唐海锋曾公开表示,长城汽车将会在2020年展示首款燃料电池样车,计划在2023实现SOP,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车型。
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在保定建立氢能技术中心,具备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的测试、试制,以及整车集成与测试能力。
日前,奇瑞上报了名为“奇瑞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系统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其总投资额达到3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氢燃料电池总成440套。
根据官方信息,基于艾瑞泽5打造的氢燃料电池车,续驶可达540公里。
国内氢能汽车领军企业上汽集团在推出了荣威950之后在氢能乘用车上的脚步有所放缓,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开放上。
据了解,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期燃料电池项目将于明年8月投产,官方表示,预计到2024年可实现12亿元的产值。
此外,广汽丰田、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也正抓紧引进丰田Mirai、现代NEXO等国际先进的氢能乘用车车型。
总体而言,在电动汽车市场取得了先机的中国车企们并没有放松警惕。
尽管国内氢能汽车更多地应用在商用车上,但在乘用车领域同样在稳步发展,有望在2022年出现量产车型——这明显快于欧洲车企的步伐。
4、纯电动汽车瓶颈已现,氢能汽车需把握时间窗口
从电动车发展来看,在市场起步时乘用车就占据了市场主要地位,各车企在2012、2013年快速导入了多种车型,乘用车主导了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方向。
图3国内2012-2017新能源销量结构占比
由此可见,乘用车市场对燃料电池汽车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赢得乘用车市场是成为汽车工业大国的必要条件,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绝不能被忽视!
受限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在产品升级方面,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的潜力已经见底,比亚迪新型刀片电池仅仅是在Pack层面的优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更是遥遥无期。
因此在续航里程上,纯电动汽车很难继续保持150公里/年的标称续航增长速度。
纯电动汽车为汽车电动化在电机、电控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为氢能汽车发展提供了土壤,电池技术发展速度的减缓则为氢能汽车留下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窗口期有多长?根据丰田的预测,能够解决纯电动汽车续航和安全问题的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约在2030年。
十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氢能源在乘用车上并非如崔东树先生所言“没有机会”。
目前普遍认为,氢能源汽车正处于纯电动汽车2010年左右的阶段,若继续按照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轨迹,十年之后的氢能汽车正是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阶段。
十年内能否解决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高、加氢站基础设施少的问题,成为氢能乘用车发展的关键。
正如《上海燃料电池汽车规划》所言:“我国是全球燃料电池汽车最重要的潜在市场,若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落后于人,则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积累的优势将不可持续,错失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战略机遇。”
乘用车代表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水平!乘用车占汽车市场80%以上,乘用车市场发展好坏,关系到国家汽车弯道超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与否。
氢云链认为,氢燃料乘用车市场对我国汽车产业崛起具有战略意义。
无论是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竞争,或是对国内弯道超车战略的达成,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但危中有机,目前的困难也可能为下一波造车新势力入场提供了新的战略机会!希望国内企业能够把握时间,借鉴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宝贵经验,把握住新能源汽车赛道又一个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