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内地企业选择在这里上市。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此举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知名度,还推动了企业国际化进程。
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包括H股、红筹股和买壳上市三种形式,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H股是指在境内注册成立的公司,通过香港联交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
红筹股则是指在境外注册、使用当地法律和会计制度,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通常为中资控股或主要业务在内地。
买壳上市则是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实现间接上市的方式。
香港联交所设有主板和创业板两个市场。
主板面向根基稳健的公司,如综合、银行、房地产开发、互联网及健康医疗等领域的企业。
创业板则针对中小型企业,以高增长公司为目标,旨在为这类企业提供资金筹集的渠道。
部分中资H股和红筹股公司的名单如下,具体情况请参照香港联交所的最新信息披露。
A+H股是指同时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股票。
这种模式对于内地企业而言具有较大吸引力,能提升国际认可度并扩大融资规模。
如2004年中兴通讯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公司。
部分A+H股上市公司名单包括中兴通讯等。
港交所主板上市要求较高,包括盈利测试、市值/收入测试和市值/收入/现金流量测试三项财务标准。
此外,还需满足最低公众持股量、股东人数、管理层稳定性、控制权稳定性、独立董事比例和定期财务报告提交要求。
港交所创业板门槛较低,财务要求只需满足经营业务现金流入和市值两项标准,同时需遵守最低公众持股量、股东人数、管理层稳定性、控制权稳定性、独立董事比例和季度财务报告提交要求。
更多关于香港上市的详细规则,可查阅相关资料。
年内56家港股上市、99家正在排队,港股IPO保荐人业务排名出炉
截至2023年11月22日,香港主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为2615家,年内新增56家上市公司通过港股IPO实现上市,累计募集资金达到360亿元。
这一数字相较于过往十年,预计将创历史低位。
近十年来,港股IPO活动曾在2018年达到高峰,当年上市企业数量达到201家。
然而,自2019年以来,新增上市家数逐步减少,尤其2023年,仅有56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其中2月和8月甚至出现“零上市”的情况。
在首发募资方面,珍酒李渡等10家企业募资额超过10亿元,总计360亿元。
中金香港证券以82个项目占据保荐人业务榜首,其他排名靠前的还包括摩根士丹利亚洲和高盛(亚洲)证券等。
同时,有99家企业正在排队等待赴港IPO,其中软件与服务业的企业占据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曾尝试A股IPO但未能成功的公司,如老铺黄金等,也转战港股市场。
深圳市他山以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凭借丰富的IPO咨询服务经验,已为众多行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包括TMT、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显示了港股市场对于IPO咨询需求的持续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