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州旅游独具特色。
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
邓州文物古迹甚多,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杏山地质公园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南约50公里处,紧邻丹江水库南水北调渠首,面积32.5平方公里。
公园以朱连山主峰为中心,海拔469.7米,有东西长3750米,南北宽2600米的无人区。
公园地质景观及自然景观为原始状态,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观。
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是2002年12月经南阳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的省级地质公园。
杏山地质公园包括杏山岩溶景区、刘山水库景区、寨堡生态景区和禹山寨景区三个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层剖面和地质构造为主,水体为辅、人文和生态相互辉映的综合性公园。
该地质公园属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洼地、溶洞、溶沟、石芽、泉水、水体和地原古生物、倒转褶皱地质构造遗迹等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观赏性和良好的自然属性,并融合了山寨园林、名胜古迹(楚长城遗址)、地质工程遗址(隧道)等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
在朱连山南北两侧各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岩熔洼地,在洼地南部边缘有多个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数米,为互相连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等钙质沉积物奇观。
在朱连山东面的清泉沟,西面的格提寺均见涌水泉出露。
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与喀斯特涌泉相互连通,落差120米—130米。
花洲书院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是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
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
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
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
“一代师承百世馨”。
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
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
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
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
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〇〇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
已对游人开放。
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
工程建设源于历史但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
台湾村台湾村即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
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
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
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福胜寺塔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
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
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
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
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
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
通过发展。
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真西寺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
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
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
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
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汲滩陕山会馆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
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
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
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
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
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
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
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
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
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
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
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
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
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馆名,该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277亩,其中:绿地面积189亩,道路广场面积88亩,总投资1700万元。
整个设计以展览馆为主体,周围种植树木、草坪,前面以“一河两湖”为衬托,北与“两山”相呼应,西南设置为小型文化广场,形成以河湖、假山、广场为景点,以园路、小桥为线,以草坪、纪念林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四季有花的园林观。
吾离冢遗址吾离冢遗址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又名“五离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
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
《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
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
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氏,以邓为姓,故吾离是邓姓人的始祖。
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吾离逝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个。
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
八里岗遗址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
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国文物报》先后两次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
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邓州简介
邓州市基本情况和发展优势一、邓州市基本情况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更有“中原之雄区,天府之亚选”的美誉。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
全市辖28个乡镇(办、区),578个行政村,156万人,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
1988年撤县建市,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2004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
省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把邓州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
”历史文化悠久。
邓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山海经》有“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神话传说,邓林即今邓州市。
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800年前,邓州就有先民居住。
邓州为邓姓发源地,每年都有海内外邓氏族人前来邓国侯吾离陵寻根谒祖。
邓小平在《邓氏家谱》中记载:“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唐宋元明,代有伟人。
”邓州建制较早。
夏、商、周皆为侯国。
春秋时期,楚国灭邓,邓归楚地。
今邓州杏山仍有楚长城遗址。
隋朝时置邓州。
中华民国二年,改邓州为邓县。
至今,邓州有建制机构1300余年。
交通区位优越。
邓州地处武汉-郑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的中心地带,起着连接东西、南北的“桥梁”作用。
邓州市交通便利,207国道和六条省干线穿境而过;位于焦枝铁路和宁西铁路、二广高速公路和陕沪高速、207国道和312国道三个“十字”交汇的枢纽位置。
水路从老河口、襄樊等地码头入位,通江达海。
距襄樊、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
邓州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力度,形成了九纵七横城市道路网络,正在逐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豫西南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综合实力雄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强力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坚持三抓带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六大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城乡一体建设工程、劳动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生态邓州建设工程),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探索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邓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3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0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居民储蓄66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居南阳各县市区首位。
一二三产之比达到29.2:43.3:27.5。
二、邓州具有的发展优势农业特色突出。
邓州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生态良好,物产丰饶,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豆类、辣椒等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林牧烟棉等四大优势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还是全国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
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1.9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农业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5.9%。
工业基础雄厚。
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目标,强力实施项目统揽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壮大优势产业,依托邓州资源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发展棉纺服装、建材、粮油食品、林板纸、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体系,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支柱产业成为支撑邓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8.6亿元,同比增长18.6%;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70%。
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金9796万元,同比增长22.9%。
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15.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0家,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
强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80%以上。
商贸流通发达。
邓州市围绕建设豫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依托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强化市域中心城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吸纳能力,已经形成独具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彩棉种植及加工中心、服装产业集散中心、农机制造及销售中心、豫西南粮食仓储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优质烟叶生产及加工供应中心、豫西南石油储备战略中心等六大市场体系,对周边形成了强有力的辅助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