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盆地形成发育过程 (景谷地理位置)

生活信息 2024-11-30 20:02:46 浏览
景谷盆地形成发育过程

与其它断陷盆地相似,景谷盆地的形成和发育演化也受到了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发展、边界地质条件以及区域应力场等方面条件所控制。经过多年研究,景谷盆地可以大致划分出以下4个主要演化阶段:

1.古近纪

在第一章里已述及,晚白垩世到古近纪是中生代陆内裂谷萎缩阶段,长期发育的景谷盆地在面积上大为缩小且红色粗碎屑岩沉积占相当大的比例。

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可以反映出盆地内在古近系与白垩系界面处有一角度不整合面,深度大于1060m。

该不整合面可在盆地东部地表观察到,但迄今未在钻井中见到。

在新近纪地层沉积时,盆地基底(指古近系)比较平坦,尚未发现大的深凹和隆起区。

古近系发育较强的压性构造形变。

古近系沉积后盆地进一步萎缩,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内陆沉积区,到新近纪已萎缩成约100km的小型隐神沉积区。由于目前的油气主要生成和储存于新近系内,加上新近系与其前地层形变程度上有明显差异,所以单独把晚新生代盆地独立划分出来加以讨论,其前地层作为其基底。

2.盆地发展期

这一阶段主要指中新世中期(

)的沉积时期,该时期盆地内部断裂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新的断裂生成,并处于发展状态。中心地块不断下降,接受

的沉积闷携启。

在此期间,景谷盆地周边的植物更加繁盛,气候更加湿热多雨,盆地四周的沟河及近南北向主河道带来大量陆源碎屑物质及丰富的有机质,湖面积扩大,水体变深(桂宝林、王朝栋等,1987)。探井揭露,

形成了一套厚达700m的滨湖、滨浅湖、浅湖、半深湖、深湖相岩系。富含生物化石。而且,在

的沉积过程中,盆地东部抬升,沉降中心逐渐向西迁移。

盆地东部沉积物在下部为浅色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及煤层;上部为褐黑色泥岩夹砂岩及煤线;中部为深灰色钙质泥岩夹细砂岩及煤线。

盆地西部为灰色、灰黑色钙质泥岩,微细层理发育。

此期为盆地发育的全盛时期,形成的烃源岩厚度最大。

景谷盆地内的构造分区在中新世中期便逐渐形成,出现了西部斜坡、中部断凹、东部断阶以及北部高断块区。

勘探表明,中部断凹应为盆地内主要烃源岩发育的凹陷区。

在其余几个分区与该断凹邻近的结合部位沉积形成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平原以及深湖相区的密度浊流砂体等,成为良好的储油层(桂宝林,王朝栋等,1987)。

至中新世晚期,盆地内镇沅-景谷大断裂继续活动,使中西部以更大的幅度继续下沉,而盆地东部则相对抬升。

在近南北向分支断裂的继续作用下,盆地内各区块的轮廓更为清晰。

在中部断凹形成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最大厚度可达1000m。

盆地内次级断裂系统十分发育,决定了盆地以断层圈闭为主的断块油藏的性质。

3.盆地萎缩期

晚中新世(

)是景谷盆地的收敛期。

由于控制盆地发育的动力学机制从拉张转为挤压,使盆地东部进一步抬升,西部相对更下降,湖水显著地向西退缩,沉积中心向西迁移。

此期间形成的沉积物下部为含钙质泥岩蚂如夹砂岩、砂质泥岩,厚350m;中部为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粉砂岩,厚600~700m,上部为砂质泥岩、石英砂质岩夹砂砾岩,厚200~500m。

随着湖盆的不断收缩,湖水逐渐变浅。

到第三纪后期,湖盆内水体进一步变浅,直至湖盆全被灰黄色、紫红色含砾砂岩、砂岩夹粉砂岩所充填,厚约300m,该期的沉积物仅分布于盆地中段西侧。

盆地东部内于抬升的幅度最大,因而所受到的剥蚀程度亦最高,预计剥蚀厚度达800~1000m,在东部地表可见

地层,

地层全部被剥蚀。

从上新世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抬升剥蚀作用,终于使景谷盆地发展、演化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与地貌。

至第三纪末期,景谷湖泊萎缩消亡。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威远江沿岸,其次是几条支流沿岸,威远江已进入老年期,河床开阔而弯曲,砂洲多发育,河漫滩面积增大,形成小岛与牛轭湖。

全盆地被现代河流切割、破坏,特别是威远江的各条支流,如曼免河、课里河、景谷河等。

这些河流对盆地内地形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东部区域由于抬升运动,河流切割形成阶地。

从整个盆地的发展过程来看(图2-4),景谷盆地属于深断裂控制的拉张断陷盆地。

后期的断裂活动和抬升运动控制着盆地内部各个时代的沉积。

图2-4 景谷盆地构造-沉积发展演化示意图

(据桂宝林等,1987)

沉积前;

沉积前;

沉积前;D—现今构造

地质队员遇难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

24日上午,记者在镇沅县城看到,救援人员开始准备返回驻地,记者发现,他们不少人衣服上还满是泥巴。

一名参与此次救援的负责人描述了一线救援的情况,他称,从业二十余年来,这是他经历的最为复杂的一次救援行动。

“涉及区域多是无人涉足过的原始森林,在深山里,所有的高科技设备全部失灵,就连当地向导都分不清方向,村里以前从来没有人来过这儿,身边人要是离个两三米,都看不见。

”该负责人回忆说。

据了解,将遗体运送下山的路途更是艰险,周围丛林灌木至少两三米高,前方必须要由专人拿着砍刀开路。

另外,一般的简易担架根本无法满足遗体转运需求。

再加上遗体转运过程中,山中一直下雨,可谓是寸步难行。

极目新闻记者从参与救援的云南省山地救援队拍摄的视频中看到,他们在山内组织了一场默哀仪式。

默哀结束,救援人员称,四名地质人员遇难,这不是大家想要的结果,“还是那句话,没有救援就是最好的救援,希望大家都平安。

”携带火种为何失温?搜救队长解读哀牢山地质调查员遇难三大疑点哀牢山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什么专业地质勘查机构的人员也会失联?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初步判断造成4人失联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受恶劣气候影响,可能导致失联人员方位判断失误;另一方面,该片区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失联人员在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很难走出去,并且复杂的地形可能也会导致失联人员有不同程度的受伤情况。

疑点1:地质调查员为何会迷失方向?机械罗盘受磁力紊乱干扰,没有当地向导陪同早期,机械罗盘作为野外调查工作和生存的必需品,是调查员随身携带的重要工具。

但缺憾是,机械罗盘的功能太过于单一。

“手机的功能比罗盘强大很多倍,罗盘主要是给你指引东南西北的方向。

”参与此次哀牢山失联人员救援活动肢棚凯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告诉新京报记者,在网络中断没有信号时,才会用上罗盘和脊。

谭章说,4人使用的是机械罗盘,因哀牢山上有磁力紊乱现象,罗盘产生错误的方向指引,导致他们一直在围着临时营地转圈。

“哀牢山属于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我们国家地震的高发区,地震前后会让罗盘受磁力干扰。

”“自然力量探索”的创始人惠营,曾做过大量野生动物调查项目,他认为,罗盘实际上已经被归为上一代淘汰的产品。

现在的手机一般都会内嵌罗盘定位和指示方向的设备。

“虽然在特殊时期手机没有信号,但很多户外导航软件是可以根据你手机中内置的罗盘,来协助定位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4名失联人员进山,并没历唤有当地向导陪同。

有护林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2017年6月1日,《玉溪新平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实施,在保护管理中,该条例明确,核心区除经依法批准可以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外,禁止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向保护区管护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疑点2:定位设备RTK为何没能打开?调查员可能没有找到既定样点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

按计划,4名失联人员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

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从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无法据其定位。

“我个人估计,4名调查员是没有找到既定的样点,所以一直也没把RTK打开。

”谭章告诉记者,“在极度慌张的情形下,或许4名调查员忘记了怎么使用RTK。

”惠营也表示,RTK设备是到了一个点把它打开后,与另外一个基地的设备进行交互,实现两地GPS的定位,来交换数据。

“他们离需要打开RTK设备的目的地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没有打开。

但他们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打开RTK设备后,搜救队员是可以找到他们的。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