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板含义:中国正推进境外企业在A股发行上市。
这些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分为“国际板”。
国际版指境外企业在中国A股发行上市的板块。
这些境外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将被划分为“国际板”。
国际板正在成为继创业板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又一个大动作。
在上海,建立类似纽交所那样的上市条件较为严格的面向国内外大公司的主板;在深圳,建立类似纳斯达克那样的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的创业板,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中长期构想。
上证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证所的目标是建设成国际一流的证券交易平台,“国际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专家指出,随着A股市场影响力日增,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国业务比例日益提升的外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是大势所趋。
中国政府强烈希望能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向国际开放,所以在上海开设“国际板”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是不是叫“国际板”并不重要,是单独搞一个“国际板‘还是直接上市只是个形式问题,重点是能让外国公司到中国来上市。
汇丰银行另一方面,外国公司到中国来上市的意愿也很强烈,比如可口可乐、汇丰银行,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做得非常大了。
联合利华早在六七年前就公开表示想要在A股上市,后来陆续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表示过这个意愿。
这类企业在中国上市有两方面好处:第一,上市可以提高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第二,企业可以直接获得人民币资金,为它们在中国扩展业务提供很大的方便,而且没有外汇风险。
这两方面的好处是非常直接的。
但是当时这些公司都面临同样严峻的问题,就是那时包括中国的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公司的监管治理等在内的整个环境都不支持外国公司来中国上市,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阶段。
所以虽然这些公司早有意向,但真正要做起来的话还是很难,连第一步都迈不出 去。
其实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交易所基本都是对国际开放的,并没有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区分境内、境外企业,纽交所也是如此。
全世界最早的金融交易所是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它起初是便于自己的团队去亚洲进行贸易,进行融资的一个平台。
后来发展到19世纪,美国修铁路也要去阿姆斯特丹融资,通过在阿姆斯特丹 国际板推进红筹境外公司发A股发行证券然后上市。
那时候阿姆斯特丹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所以在国际上,一开始的时候金融中心就没有国内和国外之分。
但是中国不太一样,到目前(2009年7月31日)为止证券市场还是封闭的,没有向境外开放。
除了QFII这种安排,外国投资者还不能真正进来,中国人现在去境外投资也很难。
所以在这种封闭的资本环境下,一个外国公司来中国上市的复杂程度要大得多。
当然,一旦做成功,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是有重要意义的。
望采纳
高盛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高盛公司(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成立于1869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高盛集团公司(高盛)是一家全球性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为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富裕人群在内的各类客户提供一系列服务。
高盛的经营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投资银行、交易和资本投资、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
投资银行部门该部门为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政府和个人在内的客户提供一系列投资银行服务,同时致力于发展和维持与这些客户的长期关系,使自己成为这些客户的首选投资银行。
交易和资本投资部门交易和资本投资部门帮助客户与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政府和个人进行交易,并参与固定收益产品、股票、货币、商品及其衍生品的做市、交易和投资。
此外,高盛还涉足股票和期权交易所的做市和专业服务,并在全球主要的股票、期权和期货交易所为客户提供交易结算服务。
资产管理业务部门提供投资顾问和理财规划服务,其基本的营收来源为管理费和绩效佣金。
证券服务部门提供大宗经纪服务、融资服务和证券借贷服务,对象是包括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基金会在内的全球机构客户以及拥有高资产净值的个人客户。
1986年公司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在纽交所上市。
2010年公司拥有员工35,700人,营收391亿美元,净利润83.6亿美元。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
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股票代码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