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姿(高椅)高椅是坐姿里面很好的一个道具,因为可以让模特的下半身完全伸展,从视觉上带来修长的效果。
让模特坐在椅子上,两条腿一内一外可以显得比较腿部修长。
拍摄的时候保持平视即可。
手部的话让模特为了不显得空,抓眼镜是个不错的选择,眼镜也是个很好的道具,基本上想不到带什么道具的时候,带个眼镜就好,轻便小巧还百搭。
或者让模特手部靠着椅背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坐姿(沙发/低椅)这个就是大部分场景经常可以用到的姿势,推荐拍摄半身照,这样就可以避开下半身没办法拉伸的缺点。
拍摄的时候同样保持平视即可。
如果是正面的话还可以手捧饮料当作拍摄道具。
饮料作为道具推荐一组图有一两张调和下就好,避免滥用。
躺姿这个场景是一个带波波池的浴缸,可以让模特轻松地躺在里面拍摄。
躺姿的话一般只能在室内且有合适的场景才能使用,不过一旦能用躺姿的话模特整个身体会比较放松,特别适合抓拍,不用刻意让模特摆表情就可以表达得更加自然。
还有如果用的是广角的镜头拍摄,让腿部放置在四周还能有很不错的拉伸效果。
拍摄的时候保持相机与模特身体处于同一水平线或者略高于模特身体均可。
站姿站姿应该是最常用的一种摆造型姿势。
适用场景很多,室内室外均可,而且仰拍俯拍平拍都有不错的效果,基本上是比较百搭也容易上手的一种姿势。
站姿站姿的话比较难的一点在于双手经常会不知道怎么摆放。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配合撩头发。
长头发妹子可以玩弄头发为主,如果是短头发妹子则比较适合从发际线向后的撩头发动作。
而且撩头发的时候模特表情也会自然放松。
蹲姿蹲姿适合比较干净或者有特色的地面,又或者平视拍摄背景太杂乱的时候,可以使用蹲姿来改变取景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蹲姿的话就要注意模特四肢朝向,让关节位置尽量不要朝向镜头。
配合俯拍的话会特别容易突出模特的脸部,让画面的重心都处在模特的脸部位置上。
坐姿坐姿与蹲姿的适用场景比较类似,也是适合干净或者有特色的地面,背景最好是相对干净或者有比较对称规则的形状,规则的背景同时还能充当引导线让视觉汇聚在模特身上。
哪些动作对孩子做迟早会出事?你都记住了吗?
现在抖音上流行起了各种晒娃视频,这些小宝贝们一个个身怀绝技,各种花式动作都做得来。
伴随着这些视频,也流行起了一句话:“如果生宝宝不是用来玩的,那将毫无意义。”
不知道妈妈们看没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爸爸刷抖音发现一套与孩子互动的技巧动作“双人翻跟头亲亲”,觉得有趣,特意拉来3岁的儿子一起模仿。
爸爸抓着儿子的双手用力向上翻转180度,结果落地后,孩子直喊胳膊肘疼,不能动弹。
家里人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
经检查,是桡骨头半脱位。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很没什么问题的动作,却隐藏着巨大隐患。
问题1:W坐姿这种”天使坐姿“很优美。
答案:这种坐姿对宝宝发育有很大影响。
常常看到已经坐的很熟练的宝宝双膝很自然的向后弯曲,坐在地上看书或玩玩具。
从宝宝头顶看,他的腿就像是字母W。
其实这种坐姿就是我们俗称的“W型坐姿”。
这是个最省力的坐姿,因为不需要花力气去维持身体平衡。
但是,不建议会走路之后的宝宝继续长期保持这种坐姿。
持续的“W”坐姿,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盆骨外扩或是髋关节脱位;
长期保持“W”坐姿时,会导致大腿骨内转,并连带引起膝盖关节内转,最终导致双脚内撇,走路很容易“八字型”;
W坐姿会让宝宝坐得很稳,但正是因为太稳了,就会减少和降低宝宝转动身体的机会和自由度。
宝宝会习惯用左手拿左侧的东西,右手拿右侧的东西,但却无法锻炼手跨过身体中线拿对侧物品的能力,这项能力,是以后写字具备的一项前提技能。
“W”坐姿使腿部的部分肌肉和肌腱都压缩在一个非常短的范围,时间长了,宝宝的关节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比较推荐的几种坐姿:
V型坐姿:坐在地上,自然把腿分开,这样不会给膝关节等地方造成过多负担,日常可用,也是难度最小的一种坐姿。
并腿坐姿:双腿并齐,向前伸直。
盘腿坐姿:脚心相对,膝盖向外侧弯曲,这种做法可以拉伸和强健背部下方的肌肉。
交替侧坐:宝宝的坐功熟练之后,建议多种姿势轮流变化,因为不同的坐姿锻炼的肌肉群侧重是不一样的。
问题2:宝宝小的时候我们要多扶着他们,帮助他们练习走路。
答案:大错特错!
宝宝学走路是所有家长的一大关注点,但是最错误的一种帮孩子学走路的方式,就是扶着。
尤其是老一辈,很喜欢在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扶着宝宝的腋下帮助他们站和走。
其实这个时候宝宝的脊柱和下肢还不足以支撑自身的体重,膝关节也还没有做好站立准备。
“扶站”、“扶走”,会影响到娃们的脊柱、关节和下肢发育,还会导致宝宝O/X型腿。
这个时候妈妈们会问:那不扶站,不扶走,用学步车可以吧?
其实小宝宝骨骼都还很软,使用学步车并不是一个好方法,甚至长时间用学步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孩子身体。
我们走路时候,用到最多的是大腿肌肉,可娃们在学步车里基本上都是坐着的,只能小腿用力。
而且在学步车里,娃们的“小短腿”还不能完全接触到地面,这样不仅对腿部压力过大,还会使孩子骨盆前倾,无法自己掌握平衡。
所以说用学步车,除了让咱当大人的偷个懒,真的没啥好处。
其实对学走路这件事,妈妈们真的不需要太着急,只要让宝宝有足够的爬行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自己想办法站起来,扶着墙或者物体走。
如果看到宝宝在不停地摇晃,妈妈们也不用太着急,因为他们的平衡能力还没达到一定水平,还需要更多次的练习。
我们作为家长的,只需要在旁边保驾护航,不让娃们受伤就行。
问题3:牵拉宝宝的手腕/臂,娃更不容易摔。
答案:错误的牵拉方式容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
这些动作妈妈们是不是很熟悉?
有时在做完这些动作之后,宝宝会出现哭闹,拒绝活动手臂等情况。
可能大部分家长会觉得是自己劲大了,弄疼了宝宝。
其实是因为过度拉扯,造成宝宝的桡骨头半脱位。
外科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的宝宝,桡骨头半脱位虽然没有脱臼或骨折那么严重,但对宝宝来说,却是“不可承受之痛”。
尤其是初学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多由外力造成的,比如:
给宝宝穿衣服时,由袖口拉扯宝宝的腕部;
走路的时候,用手牵着宝宝的腕部,出现跌倒情况;
在与宝宝游戏时候,牵拉宝宝手/腕部/手臂,转圈圈;
还有的爸爸妈妈喜欢拉着宝宝,做一个向上牵引的动作。
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却很容易造成宝宝们桡骨头半脱位。
娃们的年龄小,身体还很脆弱,与其发生后再去医院就诊治疗,不如提前预防。
1、在牵宝宝的时候:
第一,不要让宝宝的手臂太过于伸直,要为宝宝留一些可以缓冲意外的空间;
第二,你的身子不要离宝宝太远,最好是可以让宝宝自然牵住你的手中心;
第三,不要太用力拉宝宝的手,牵他走路的时候不要走的太快;
第四,有必要时,请你弯下腰,因为宝宝需要你更近的去保护他。
第五,尽量将手腕和衣袖一起握住。
2、给娃穿衣服的时候:
第一,要先撑开衣服的袖口。
妈妈/爸爸先以自己的手套入宝宝的袖子内,将袖口撑大,以方便宝宝的手穿进袖子里。
第二,妈妈/爸爸的手伸进袖子里,抓住宝宝的手拉出来,避免出现直接拉扯宝宝胳膊的情况。
3、家长在与小宝宝们玩的时候时应尽量避免用手去做提拉、拽、甩的动作。
如果宝宝真的不慎发生桡骨头半脱位,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