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塔纳古墓介绍?阿斯塔那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
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
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
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西晋至唐代贵族墓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
年 代:公元3世纪中叶~公元8世纪末。
发掘年代:1959年至今。
简 介:阿斯塔那墓地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其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清理西晋至唐代墓葬近400座。
墓中所见的绘画有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等多种形式,内容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和天文图。
出土有泥塑木雕俑像,绢花、彩绘陶罐,丝、毛、棉、麻织物等。
此外,还出土各种文书2000余件,文书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墓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是研究历史上新疆居民的种族、民族特征的珍贵人体标本。
意 义:阿斯塔那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喀什香妃园需要逛多久?喀什香妃园可以逛半天。
首先,是在香妃园的外景进行全景打卡。
然后,进入香妃的花园游玩观赏。
再进入香妃的家族墓地及香妃身故后回迁新疆的墓地。
还可以参观香妃家族生活的模型。
喀什古城最值得去的三个景点?喀什古城景区(AAAAA)喀什古城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心,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南至人民路,北至色满路、亚瓦格路,西至尤木拉克协海尔路,东至吐曼河观光带。
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素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美誉。
现在的古城是一座开放式旅游景区,在这里集中展现了维吾尔族居民的家庭生活、民族风情、传统手工艺、风味美食。
泽普金湖杨景区(AAAAA)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座落在泽普县西南40公里处的亚斯墩林场境内,当地人把这片由叶尔羌河冲积而成如纺锤形的半岛称为“亚斯墩”,维吾尔语意为“让他安睡”。
胡杨林森林公园西南边缘,有棵树龄长达200年至今仍枝繁叶茂的新疆杨,被当地人世代呵护并尊为圣树。
喀什古城是新疆地区最具历史文化魅力的古城之一。
其中,值得去的三个景点分别是:阿不都拉墓、艾提尕尔++寺和古城街道。
阿不都拉墓是喀什地区最大的+++教墓地,墓园内有许多+++教徒的坟墓,是了解当地+++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艾提尕尔++寺是一座具有浓郁+++教文化氛围的++寺,其拱顶、壁画等装饰精美,是拍照的好去处。
古城街道则是喀什古城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街道两侧是石头房屋和民居,有着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
罗布泊有什么景区?罗布泊有:1.楼兰古城遗址在中国历史上,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古城”后来就是被楼兰吞并,成为其中的一个州。
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和珠宝,最早就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
到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地消失,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静立在荒漠和雅丹地貌中,这也成为不解之谜,引发后人诸多遐想……楼兰博物馆里面有一个立体而具象的大沙盘,复原了楼兰古城的全貌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
站在大沙盘前,展开充分的想象,寻找楼兰的痕迹。
2.大海道大海道,是已知的14条古丝绸之路中最隐秘的一条,启用于汉代,但由于地理环境实在太恶劣和凶险,所以在唐代以后对它的利用就趋于停止了,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大海道连通甘肃敦煌与新疆吐鲁番的迪坎儿村,直线距离约500公里,全程无人区。
大海道的地貌叫风蚀城堡,远远看去,有的像格林童话中的古城堡,有的像指环王中环绕半山的宫殿……到了这里,你会发现你的想象力会无尽延伸3.“大地之眼”—艾肯泉艾肯泉位于茫崖市花土沟镇莫合尔布鲁克村,距花土沟镇直线距离27公里。
艾肯泉直径10多米,如同沸腾的开水,咕咕上涌,奔流不息。
泉眼周围硫磺矿物质长期沉淀,红褐色、金黄色、铁锈色……色彩斑斓,从上空俯瞰,如同一只画了眼影的眼睛,又像是腾飞的火凤凰~其泉水流过的地方寸草不生,但是萦绕其周围那红黄相间的草滩,红褐色的沙石,像极了外星地貌,神秘而令人神往。
新疆的巴里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里坤县奇特的地形地貌,可以说是新疆地形特征的一个缩影。
巴里坤县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受地质构造控制,大体可以分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类。
[itle克tyle=src=3c2c4bfbd1a6d22i 地形特url]巴里坤山、莫钦乌拉山、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夹两盆(巴里url]三塘湖盆地)。
南部是巴里坤山,中部是莫钦乌拉山,北部是东山系。
坤山(南山),位于县境南沿,为天山山脉东段,绵延县境内160多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苏东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
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
巴里坤县中部是天山支脉莫钦乌拉山,因在巴里盆地之北,当地俗称北山。
莫钦乌拉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中部高,西部陷没,全长70公里,海拔在2800-3200米之间。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东西走向,包括五条山(小哈甫提克山、大哈甫提克山、呼洪得雷山、苏海山),逶迤县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为米左右。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巴里坤盆地是由巴里坤山、莫钦乌拉山和萨尔乔克西山所包围的山间盆地,是巴里坤县的平原地区。
海拔1500-2000米。
其中,西北山势最低,形成了水气入侵的天然缺口,盆底西宽东窄,状如老虎大腿。
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巴里坤湖为盆地的最低处,海拔1581米。
盆地分为三个地形区:南北高山区、西部低山区及中部高位盆地。
整个盆地面积是的4514.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74%。
三塘湖盆地,在莫钦乌拉山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
虽说距县城88公里,但地形状况与巴里坤盆地大不相同。
多为戈壁地带,呈荒漠与半荒漠景观。
这里因风大,形成了风蚀蘑菇和第三级的雅丹地貌分布。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境内三座山脉,两大盆地,横向排布,错落有序,三山夹两盆是巴里坤地形的轮廓。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特征为三山(巴里坤山、莫钦乌拉山、东准噶尔断块山)夹两盆(巴里坤盆地、三塘湖盆地)。
山地占38.9%,平原占11.荒漠占4大小河流46条,地表水资源量亿立地为2米。
源有盘羊、雪鸡等。
野生植物和菌类资源有500余种,l]l]、蘑菇、催生草被称为草原“三宝”。
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铅、铁、钛、金、铜、芒硝、盐等。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属温带亚干旱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O℃,极端最高气温33.5℃,极端最低气温-43.6℃,年平均有3.1五天日最高气温在30C以上。
年平均日照时数3213.l小时,≥10C的积温1735.0℃,无霜期102天。
年平均降水量203.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21.7毫米。
[imge=巴里县 style=right src=9a1151c2661b3b09e5dd3b93 该县以牧业为主,素有“古牧国”之称。
现有耕地2. 86万公顷(亩) (4草935畜牧为羊、牛。
农产品有小麦、青稞、大麦、豌豆、油菜、马铃薯等。
工业以皮革和粮油加工为主。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3省道是其重要的交通干线。
2000和哈巴(哈)线已与处该县的季节性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对蒙古国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
该县的文化遗迹有东汉任尚碑、裴岑碑、唐朝大河古城等,风景名胜有天山松雪、镜泉宿月、黑沟藏春、百川西流、沙山藏营等。
旅游线路巴里坤境内游 ●巴里坤草原风情游 天山风景名胜区仙姑庙—蒲类海—尖山泪泉—西黑沟—草湖—怪石山—大河唐城—哈萨克民俗 ●巴里游 胜区—马圈沟—水泉沟—[url/ur游区—兰州湾子—西黑沟—农家小院 ●古丝路文化游 木垒—巴里坤湖—班超饮马泉—大墩、二墩烽燧—西城墙—清代粮仓—古民居—地藏寺、仙姑庙—兰州湾子古遗址—老油坊—大河唐城 ●庙会观光游 地藏寺、仙居—清代粮仓—湖生态园—克民俗 ●巴里坤民俗游 地藏寺、仙姑庙—古民宅—清代粮仓—西城墙—城市雕塑—旅游购物一条街—农urle2]组itl甘肃、新疆南北疆冰川草原十三日游 嘉峪关—敦煌—哈密—巴里坤—吐鲁番—库尔勒—那拉提—奎屯—布尔津—喀纳斯—布尔津—乌鲁木齐 ●新疆东、南、北丝绸之 敦煌—哈—吐鲁番犁—奎屯—乌鲁木齐 ●喀纳斯原始风光游 乌鲁木齐—尔津url]布尔津—乌鲁木齐—天山天池 ●伊犁草原风光游 乌鲁木齐—奎屯—伊犁—那拉提—伊宁—乌鲁木齐 风 乌鲁池—喀什—卡拉库里湖—乌鲁木齐—吐鲁番 ●丝绸之路经典游 敦煌—哈密—巴里坤—魔鬼城—鄯l]—鲁番—葡萄沟—乌鲁木齐—天山天池 编辑本段推荐景点 鸣沙山 哈密鸣沙山位于哈密市正北70余公里,在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交界处。
长约五公里、宽约35-115米,高约180米,以石英砂堆积而成的沙山。
山呈东西走向的长条形,北缓南陡,海拔高1930-2163米,相对差约50米。
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
此山最令人神往的是:当你走进这座山时,似乎能听到从山的“内部”发出各种声响,犹如波动的琴弦,引起了游人种种遐想。
立于天山庙上,可鸟瞰其全貌,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有人静卧沙丘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箫如笛,隆隆作响。
新华社一位记者报道:游遍全国四大鸣沙山,哈密鸣沙山沙鸣盖全国三大敦煌鸣沙山、宁夏中卫县沙波头和内蒙古包头 走进科学”科普夏令密—乌url]/url]—新疆民街—天文观测站—生态—[u界l]园 ——地矿博物 烽 燧 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4座为唐代建,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
从汉城向东延伸,每十里为一墩(烽火为二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向东北通向外蒙古的沿途,亦有5座墩台。
清代用烽燧传递军情,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如有百余敌进犯,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如犯敌有千余人,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在五千举四烟)。
用烟、火传递信息,三四百里处的敌情很快就传到了镇标衙署。
在县境内现存完好的烽火台上,均遗存有当年放火、举烟用过的木炭和残存的麦草灰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