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部分地方出现疫情反弹的问题 (如何看待近期港股市场的调整)

生活信息 2025-03-26 10:31:22 浏览
看待近期港股市场的调整

近段时间,疫情在全国不少地区再次抬头,把这波疫情压下去,防止它扩散失控,成为出现疫情地区的紧迫事项。

但越是这个时候,相关地区治理团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越是面临考验。

要看到,疫情暴发已经两年半多了,经济受到影响,公众的防疫耐心也受到了很大消耗,目前的社会心理逐渐变得脆弱。

此时各地遇新发疫情,一定要沉着冷静,我们的防疫经验已经非常多了,政府和老百姓在阻止疫情扩散这件事上的利益高度一致,要把这种一致性充分释放出来,切不可把当地政府与老百姓搞对立起来,政府推行的防控措施一定要得到属地百姓的基本理解和支持。

如果要搞推极限措施,比如大规模静态管理,需要向公众解释清楚它们的必要性,而且时间要尽可能短。

出现疫情的地区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全国动态清零路线的支持,推出不当措施,引发群众的激烈反对,则是对全国抗疫工作的拖累甚至抹黑。

所以不是说一个地方采取了最极限的防控措施,就是防疫立场最坚定,那些措施得是确实必要的,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是最终正确的。

关于上海疫情防控,个人看法

上海在3月27日宣布实施封控措施,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进行核酸筛查。

浦东在3月28日5点至4月1日5点实施全区封控,期间暂停公交、地铁运行,居民足不出户。

浦西则从4月1日3时起至4月5日3时实施封控。

这一模式被称为“4+4”分区分批封控。

然而,浦东封控的突然性让上海民众缺乏心理准备和准备时间,这表明疫情形势严峻,已到了采取强力措施的地步。

如果不采取这种强力措施,上海难以有效控制疫情。

对上海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最终采取了较为明智的选择。

许多上海朋友支持这一强力封控措施,因为这带来了控制疫情的希望。

上海疫情已持续一个月,从3月中旬疫情新增病例急剧增加开始,本地居民的生活已受到很大影响。

原本上海执行“2+12”的封控模式,即对密接者居住的小区只实行2天封闭管理。

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变为断断续续的封控,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无法真正控制疫情。

在疫情严重的地区,虽然没有正式封城,但这种断断续续的封控,对个人的影响并不亚于被封控半个月。

人们在看不到疫情尽头的压抑下感到折磨。

深圳在疫情初期果断严格封控一星期,成功控制住了疫情,民众生活很快回归常态。

这种对比使得那些在断断续续封控中煎熬的人,心理上容易感到不平衡。

因此,最近一周网络上对于上海疫情防控方式的批评声音增多,也出现了很多争议。

有人支持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也有尖锐的批评声音,甚至出现了极端的互相谩骂和扣帽子的情况。

撰写上海疫情的文章很不容易,因为无论怎样写,都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

然而,我认为仍有必要发声。

因为舆论需要理性声音,全国防疫是联防联控,上海疫情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其他省市带来较大的疫情外溢压力。

上海过去承担了全国近40%的入境航班和近50%的入境旅客,作为国际大都市,承担着巨大的输入压力。

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在本轮疫情之前表现良好,能够有效遏制疫情,避免大规模爆发。

上海的精准防控并非一无是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既不赞成贬低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也不认同一些人对它过度赞扬的固定思维,忽视其在本轮疫情中暴露的问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对于上海的精准防控,做得好的方面要肯定,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批评。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防控模式,重要的是不断发现问题,吸取教训,改进防控策略。

目标始终是动态清零,同时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努力寻找降低民众生活影响的最优方案,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动态清零的目标没有改变,但需要不断优化和探索。

例如,深圳在控制疫情后,提前结束封控,封城时间从14天缩短至7天

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同时,寻找优化方案,尽可能降低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但优化探索不应偏离控制疫情的根本目标,否则容易“试歪”。

有人建议让上海探索新的防控模式,尝试“试错”,但我认为上海的探索应该建立在控制疫情、实现动态清零的基础之上,不应学习西方消极防疫,这会以牺牲上海人民为代价。

全国联防联控是相互影响的,不能让个别地区在关键问题上搞特殊。

上海的精准防控关键在于流调工作做得更细致,拥有超过2000人的高素质专业流调团队。

但本轮疫情中,上海的防控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的异常悬殊。

上海每天新增病例上千例,但高风险地区没有出现,只有一两个中风险地区。

这引发了关于无症状感染者定义、划分标准的疑问。

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数量通常是确诊病例的几十倍,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明确解释。

对于如何定义和划分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以及是否允许个别城市自行修改界定标准,这些关键问题值得深思。

上海过去两年的精准防疫模式在应对零星散发病例时效果显著,得益于专业流调团队的支持。

但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时,再专业的流调团队也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密接人群。

面对疫情的突然大规模爆发,上海不得不采取大范围封控,这是应对疫情最有效的选择,尽管会对民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如果继续采取半封不封的策略,疫情将持续扩散,对全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将更大。

在疫情控制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在于防控策略的选择,更在于如何在控制疫情和保障民众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上海的精准防疫模式在应对零星病例时有效,但在疫情大规模爆发时显示出其局限性。

在疫情管理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不能固守僵化的模式。

因此,面对疫情,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躺平。

我们应坚持动态清零的策略,这是在当前情况下对民众生命、生活、整体经济影响最小的最优选择。

我们需要坚定信心,继续努力,直到达到满足放开条件的时间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传递理性、辩证的思维,理解和支持国家在防疫上的决策,共同面对挑战,为最终控制疫情而努力。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