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这个120万的抗癌药的视频,这真是个天价药,一般人倾家荡产也买不起这一针。
这个药主要是一个活性的免疫细胞,有几万个,装在一个输液的袋子里,一次性注射到病人身上,两个月后,活性的免疫细胞将病人体内的癌细胞杀干净,达到清零,因而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视频中,教授是这样讲的,为了让非专业人士看懂,他打了个比方,来描述治疗这个癌症病的原理,从根源上消灭癌细胞。
他说,他打个比方,比如人的身体是个岩迟昌自然界,癌细胞就是狼,猎狗就是杀狼的活性免疫性细胞。
狼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一只狗打不赢一头狼,七,八只狗来同时攻击一头狼,或者是更多的狗来对付一头狼,直到狗狗将狼都全部杀死。
要达到这一目的,那怎么办?就让狗快速的克隆复制,一条狗变成十条狗,十条狗变成100条狗,狼的数目不变,然后,把十倍的狗来共同对付一条狼,最后将自然界中的狼全部杀死,灭绝狼这个危害性极强的动物种性。
这种药就是利用克隆技术,快速复制,复制一种有益于杀体内癌细胞的活性免疫性细胞,让癌细胞在两个月之内清零,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视频中提到,这种药只适合治疗部分恶性肿瘤,有局限性,不是能治疗所有的癌症。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癌症,通过注射一针,就能立竿见影,达到100%的治疗癌症的目的。
说一说120万的抗癌药,为什么不能卖100元一支?
高 科技 的产品,在研究发明的过程中,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要耗费科学家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很烧脑细胞。
仪器设备,材料的选用配制都要求精益求精,都要计算,这个,不是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了的。
一句话,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高 科技 克隆研发的产品都价值连城,造价高,成本高,物有所值。
120万一针的粗扒针剂,制造成本,并不是100块钱的成本能够搞定的。
别突发奇想,脑洞大开的提这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想想一个头痛脑热的感冒,100块钱就难治好,更何况是死亡率极高,治疗难度最大的癌症,怎么可能100块钱就能治好。
目前,这个治疗癌症的药,只在试用阶段,后期癌细胞会不会复发,还在试验阶段,没人能肯定,打了这一针治癌针,癌症从此治愈,表面上癌细胞数据上的清零,不代表癌细胞潜伏不复发,假如癌细胞呈假死状态,又复活了呢?这个,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新型治疗癌症,120万一针的昂贵针剂,就象是钻石的价格,(120万的天文数字),而100块钱的价格,就象是土的价格,曾几何时,钻石价会跌成泥土价?
目前CAR一T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旦锋疗法。
也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免疫疗法。
我们知道,T细胞是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生力军,可以把癌变的细胞从体内清除。
CAR一T细胞治疗,就是为患者身体内的体细胞加上CAR受体。
CAR一T细胞疗法治疗原理,1,从病人身上分离免疫T细胞,利用基因工程给T细胞加入一个能识别肿瘤的细胞,并同时激活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嵌合抗体,从而具有自动识别癌细胞的能力。
一旦找到癌细胞就发动自杀性袭击,并与癌细胞同归于尽。
2,体外培养,大量扩增CAR一T细胞。
一般一个病人需要几十亿到上百亿CAR一T细胞。
扩增的CAR一T细胞输到人体内,在严密的监视下病人无剧烈反应,冶疗就结束。
2012年,美国某家医院第一个用CAR一T治疗一例7岁女孩的淋巴细胞白血病,而且得到了缓解。
从此美国和我国对CAR一T的临床研究分别达到了100家。
我国于2016年开始,用CAR一T不仅治疗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而且对实体瘤,如胰腺癌、肝癌等,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批准了罗氏肿瘤免疫新药,阿替利珠单抗、泰圣奇、赛沃替尼片(沃瑞沙)、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这些生物免疫药为肺癌患者带来福言。
2021年6月2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复星医药旗下中美合资公司复星凯特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开发的CAR一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上市 ,为难治的大B细胞瘤,提供了新的选择。
由于CAR一T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的细胞免疫疗法,工艺质量要求极高,又不能达到批量生产,所似阿基仑赛注射液国内市场价为120万元。
这要比国外定价35万美元~50万美元还是少的多,但仍使普通百姓望而生危。
随着制备工艺的改进,或国内多家企业能够投产,到那时的药价会使普通百姓接收。
丶
丶
一支抗癌药针剂能够买到120万,还能够有市场,说明它是值得这个价格的。
而它为什么不能卖100元一只,说明100元不能匹配它的市场价值。
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商品的制作成本,二是商品的市场供求。
商品的成本不仅包括原材料的价格、工人的制作消耗等,还包括研发成本。
像这种新型的抗癌药针剂,肯定是多年研究开发的成果,研发成本很高,再加上复杂的制作工艺,稀缺的原材料,肯定决定了价格的高昂。
而由于目前生产量少,产品短缺,而市场需求量大,这种供求关系也决定了价格肯定会高。
也许,将来 科技 进一步发达,药剂的研发费用降低,制作成本减少,而生产量又能大幅增加,就能在一定幅度内降低市场价格。
但用100元买120万的产品,应该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在每个月工资百元左右的时候,普桑的价格是十八万左右。
现在,随着 汽车 工业的进步,在工资成几十倍增长的情况下,家用轿车的价格却不断下调。
桑塔纳的价格定位在十万元以下。
这个调整幅度是生产进步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你要想用100块钱买一辆轿车,那就根本是不可能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欢迎朋友们交流指导。谢谢大家!
问的好!问的妙!我想大众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特别是来自我们基层的老百姓都迫切需要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咱就不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回答大家需要知道的主题标题:120万的抗癌药有用吗?为什么不能卖100元一支?下面就让我们好好聊聊这个事,我的回答以事论事以理推理,并根据身边已发生的实例展开话题讨论希望对你有启发有帮助。
癌症癌细胞的功克研究这在医学界科研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人类发现癌症那时起我们人类就展开了与癌症抗争的科研与心理准备,在世界上各国科研、医学大专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和人员投入到对癌症癌细胞的功克研究工作每年花费的财力成千上万不何估量呀!直今对癌症所有癌细胞的彻底杀死在治疗全愈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难题尚待研究解决中,所以每研究一项新技术,一种新药品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非我们普通人想的那么筒单,据我所知每研究一种治疗癌症的新药新技术,首先要拥有强大的医药医疗新资源和懂癌症研究的科研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并切要拥有必须需要的专业仪器,据说有的科研仪器一台售价就高达成百上千万的美金,而切研制出的新药还需要几年的临床实验,试验成功还要上报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批,有的还需要审请世界专利或国内专利,没有相应的一糸列流程新药是无法入市的,所以一搬治疗癌症的药都很贵我们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这都在情理之中。
那么120万一支的抗癌药有用吗?答案是:凡是经过流程经国家药监和卫生部门批准上市的药品,120万也好十万八万也好它都会有效的。
为什么它不能卖一百元一支这实在是它的科研投资太大了,如果那样科研机构就会面监捯闭的风险,一搬商家企业还真承受不起它的巨额投资,所以它们不能卖一百元一支也在情理之中。
老百姓消费不起高价的抗癌药品,我们只能寄希望国家经济的不断强大,只有国家富了达到一定的经济能力到时也许国家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
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政府一一研究解决目前急不得,我们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老百姓都能用得起这抑贵的癌症药。
120万癌症药有效吗?答案是当然有效。
别说一百二十万的抗癌药,就是十万的抗癌药也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我的一个亲戚就是通过使用十万一瓶的抗肝癌药品并通过激光治疗有效的进行了癌症的治疗效果,现在癌细包没有在扩散再发展,今年八十多岁了还健在人间。
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治不好,只要治疗得当还是大有希望的。
结速语: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愿我们普通老百姓到时都能用得起这价格很贵的抗癌药品!
不错不错真不错,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终于研究出抗癌药了。
国家既然批准进口用于治疗,那就说明这种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120万贵不贵,对有钱人来说不贵。
120万买条人命贵吗?反正你再多的钱也不能带进棺材里。
大家都知道资本是逐利的,人家研究是花了大价钱的。
也许一针药本钱可能只有一元钱,人家研究经费加到一剂药里可能要元钱。
再说人家可是垄断技术,你想一百元买一支,你认为美帝是慈善家吗?
一百元一支不是不可能,你得慢慢等,等不起没办法。
就像冠心病,原来是无法治愈的。
但有了心脏搭桥手术就好办了。
这项技术刚传入中国时,很多人也治不起,医保也不报销,只有富人能做。
慢慢技术成熟了,手术费降下来了,普通人也能做了,医保也给报销手术费了。
这也算有钱人的贡献吧,身先士卒,以身试药。
而且给资本家昂贵的手术费,让资本家赚满了盆钵,就会心甘情愿把价格降下来。
所以,普通患癌者需慢慢等,不过要降到一百一支得猴年马月,癌症可不是伤风感冒。
抗癌药有便宜的吗?大家是否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提到的那种治疗血癌的格列卫都已经得到量产了还是是那么贵。
一盒药就要几万元,吃不了多久就吃完了。
几个疗程下来几十万元就没了,并且这药也不能根治疾病,只能让抑制疾病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万长期服用。
120万元一支的抗癌药是否有用还不确定,因为使用者人数实在太少。
但从接受注射的阿姨来看似乎确实管用能够用来救命。
类似的抗癌药之所以贵不是因为制造成本有多高而是因为研发费用非常惊人。
任何药厂,尤其是高端医药公司最大都成本就是研发费用。
每年的研发费用都是天文数字,能够占据收入的一大块。
而研发出来的药物需要负担高额的研发费用。
比如,开发出了一款新的抗癌药,前期投入了 200亿元,每一盒的制造成本为1000元。
那么是不是一盒卖1500元就能赚500元了?肯定不是,200亿元的研发费用需要分摊进去。
假设这个药预计能用10年后被替代,每年卖出50万盒,那么总共能售出500万盒。
因此, 50亿元需要分摊到500万盒上,每一盒的单位研发费用就要4000元。
因此,每一盒的实际成本为1000元加上4000元等于5000元。
这样来说,卖个6、7000元其实也不过分了吧?
另外,很多研发会失败,相关成本也要计入其中。
比如,某种药品前期投入了50亿元,结果研发失败了,这50亿元全部打水漂了。
怎么办?只有在那些研发成功并量产的药物中分摊一些。
120万元的抗癌药比普通抗癌药还要贵很多,除了是因为前期高额的研发费用外,还由于没有量产。
感冒药为何便宜呢?因为使用的人多,销量越高就能有更多药品能够分摊研发费用。
还是以上面说的为例,假设新药十年内能够卖出5000万盒,那么每一盒只需要分摊研发费用400元就够了;如果能卖出5亿盒,分摊的费用只有40元了。
现在的患癌比例在提高,但相对于感冒发烧来说,癌症患者依然是少数。
因此,没有办法销售很多的数量来分摊研发费用。
一些更加罕见的疾病治疗药物售价更贵,甚至没有医药公司愿意生产,因为根本卖不出去多少盒。
随着使用阿基仑赛注射液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药品的生产和销售量越来越多,价格会有所下降。
但不可能降得和感冒药一样便宜,除非需要这种药物的人和需要感冒药的人一样多。
因此,价格能够逐渐降到三十万元以内就不错了,100元一只是不可能的事情。
普通人怎么办?
没有太多的办法,有人说社保。
社保是全民保险,起到的是基础医疗保障,惠及全国数亿甚至十多亿人群。
要社保解决高端抗癌药是不太可能的,原因很简单,没有那么多资金。
这个问题很现实,在国外也一样。
别听什么外国的医保看病全面,看个小病预约几个月最后要么已经好了、要么花更多的钱去私人医院。
另外,大病、昂贵药物同样需要个人承担。
唯一的解决之道是 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申明一下,我不是卖保险,也不会推荐保险产品。
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就是为了防止抗癌药等的巨额支出。
如果你觉得商业保险太贵可以购买当地的各类惠民保产品, 虽然保障范围没有普通商业保险那么大,但基本抗癌药涵盖在其中且保费很低。
最近十几年,癌症这个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中国人面前,被冠以绝症之称,成为了国人 健康 第一杀手。
癌症这个词,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厉害,那便是一不小心花费几代人心血奋斗的战场,在癌症面前,在巨额医药费面前,有多少家庭能从容面对?癌症就是悬在中国家庭头上的一把刀,刀砸下来,便是一场金钱与命运的较量。
这一项抗癌药研制的成功,按道理说无疑是对患癌病人的一种期盼,是病患者的福星, 癌症带来的病痛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轻则能让人焦虑、烦躁、抑郁,重则能让人恐惧,甚至自杀。
但是,这好像是在调普通大众或者 社会 底层人的胃口,因为这是天价药,患者能用得起的寥寥无几。
再先进的药, 社会 的普通主流民众如果用不起,他就得不到此先进成果的普遍效应,这种先进特高 费用则是将患者刚燃起的希望瞬间浇灭。
120万/袋的费用让CAR-T细胞疗法坐实了“天价抗癌药”的名头,质疑声伴随着谩骂推着它登上了热搜。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高昂的研发费用以及技术专利,让他们不得不做出120万的定价。
如果价格过低,药企无法生存,对用得起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打击。
但从普通患者的角度来看,120万的定价却令人很绝望。
在这个贫富差距巨大的 社会 中,平均值也意味着:除了那些在金字塔顶端的富人,普通人要花费的,已经不仅仅是毕生的积蓄了,甚至要搭上几辈人的积蓄也远远不够。
个人认为,普通大众患者能用得起的药才算是患者的福星,否则会增加患者更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真的敢标价那么高的话,多少是有一点用处的。
如果标100块钱的话。
吃出问题连赔都赔不起。
所以美国的高价政策促进了他们新药的研制。
还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120万确实是天价!但是绝对不是漫天要价!任何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
首先,我们想一下,现在几毛钱一只的青霉素,在二战时期是什么价格?一克青霉素的价格超过一克黄金的价格。
那个时候的青霉素只有几千单位,而现在动辄几十上百万单位。
为什么价格反而便宜了这么多!因为青霉素的培养,提取技术现在已经很先进了,所以价格就很便宜了。
价格高的原因之二,是研发费用。
一种新药的研发,需要投入几十上百亿,周期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些都是成本,都会计算在每一份药剂里面,当技术越来越成熟,生产效率高了,单份药剂分摊的成本也就下来了。
在咱们中国,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把天价的东西变成“白菜价”,所以咱们大家还是拭目以待吧!相信我国家的科研人员,一定会让这种新药变成人人用得起的平价药。
至于说效果,任何一种新药在初期的时候,都是不那么稳定的,需要通过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等一系列实验验证,才会投入临床使用,同时也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调整,优化!让药物的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价格更加实惠!
先不讨论多少钱一针,重要的是效果,到底打几针才能治愈好癌症?120万一针看来穷人是指望不上了,还是试目以待看富人看当官的医治效果吧。
企业上市失败的原因
企业上市失败的原因
上市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对失败教训的借鉴,在企业准备发行上市阶段尤为重要。
虽然企业上市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根据案例分析,我还是给大家归纳出企业上市失败的典型原因,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盈利能力问题
因为盈利能力问题被否决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业绩依赖严重。
如税收依赖和关联方依赖,前者的问题常见于科技创新型企业,该类高科技企业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增值税退税、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
有些业绩看起来不错的企业往往在剔除税收优惠后,业绩便表现平平甚至不升反降。
未过会的南京磐能电力,通过分析其招股说明书发现,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公司所享受的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金额,占了公司同期利润总额的41.4%、42.29%、29.96%和25.78%,而如果以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基数计算,这一比率还将会更高。
而安得物流则引起关联方依赖的讨论。根据其招股说明书,在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安得物流与大股东美的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的业务收入占同期业务总收入的8.19%、32.53%、
29.56%、27.47%,关联交易产生的毛利额占总毛利的比重分别为48.18%、42.28%、34.51%、30.82%,被疑净利润对关联方存在重大依赖。
第二,持续盈利能力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
这方面的因素比较多,如专利纠纷、合资条款、销售结构变化、未决诉讼、重大合同不利影响等。
二、主体资格存在缺陷
主体资格缺陷主要体现在历史出资瑕疵、历史股权转让瑕疵、实际控制人认定不准确和管理层变动四个方面。
历史出资瑕疵。
常见于出资人未足额出资或出资的财产权利有瑕疵的情况,2008年被发审委否决的一例个案中,首发申请企业存在无形资产出资问题,公司控股股东以原有申请人无偿使用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经评估作价2.16亿元向申请人前身增资。
该公司设立时,控股股东已将其所属科研部门投入该公司,相关专利及非专利技术已由前身公司及改制后的申请人掌握并使用多年,且已经体现在申请人过往的经营业绩中。
因此,相关无形资产作价增资存在瑕疵。
历史股权转让瑕疵。
由于不少拟上市企业是经国有企业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来,其国有股权或者内部员工股权在转让过程中,往往出现瑕疵。
如国有股权转让,企业需考虑是否获得国有资产主管部门的书面批准。
法律法规规定局山企业上市前职工持股人数超过200人的,一律不准上市;存在工会持股、持股会以及个人代持等现象的公司也不准上市。
而在内部员工持股的清理过程中,IPO申请公司很容易因为各种利益桐蚂中问题在上市过程中被举报或遭受质疑。
某些BVI构架的红筹公司在转为内地上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股权转让问题。
如未能过会的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界普遍猜测其被否原因是由于海外上市未果,转为在国内上市,在企业类型由外资公司变更为内资公司时,由于BVI股权构架的问题,股权交易复杂且存在瑕疵。
实际控制人认定问题。
根据未过会的北京福星晓程招股说明书显示,汉川市钢丝绳厂直接和福星生物医药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为41.97%,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问题是,福星晓程的主营业务是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实际控制人对公司业绩的提升没有明显作用。
而公司第二大股东程毅作为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工作,公司成立时的核心技术也是由程毅投入,因此市场猜测,程毅才是福星晓程真正的实际控制人,公司实际控制人认定不够准确。
管理层重大变动。
创业板明确规定:“发行人最近两年内主管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被否决的天津三英焊业,2009年1月12日,两名董事朱树文、卢迅代替因工作变动辞职的李琦、覃西文进入董事会。
此时距离公司申请上市不到一年,最终上市失败。
三、募投资金效益风险大
未过会的赛轮股份,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募投资金投向之一是生产半钢子午线轮胎,并说明该产品80%用于出口,且物扮北美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50%。
但在赛轮股份上市的过程中,不曾料到2009年国际环境突变,美国政府宣布对产自中国的轮胎实施3年惩罚性关税,其募投项目未来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类风险还包括经营模式变化、项目可行性等,这些都需要企业给予全面的分析论证。
如上海超日太阳能募投资金的投向是,将光伏电池片产能从现有的20兆瓦扩充至120兆瓦,增加幅度为5倍,同时电池组件产量增加1.82倍。
但在2009年,光伏产业还未复苏,在国内也被认为是产能过剩行业,因此公司募投项目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都缺乏合理解释。
融资必要性不足也属于募投资金运用的问题。
一般来说,企业能够自筹解决资金问题,就没有必要上市融资。
如前文所述的福星等公司,申报材料时其账面显示资金充足,是“不差钱”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如果仓促上市,往往被怀疑为“上市圈钱”。
此外,募投项目与企业现有生产规模及管理能力不匹配,企业小马拉大车,则会存在较严重的匹配风险;某些投资项目手续不齐,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则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
四、权属纠纷的不确定性
立立电子早在2007年就向证监会递交了IPO申请材料,于2008年3月5日通过发审会审核,5月6日获得IPO核准批文并完成资金募集。
但是,立立电子的上市一直备受社会质疑,被认为掏空另一公司浙大海纳资产并二次上市。
证监会在接受举报后,调查发现立立电子在2002年部分股权交易程序上有瑕疵,存在权属纠纷的不确定性。
2009年4月3日,证监会发审委在会后事项发审委会议上撤销了立立电子IPO核准批复,并要求将全部募集资金连本带利退还投资者,开了证券市场IPO申请先批后撤的先例。
五、信息披露质量差
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神州泰岳曾在2008年冲击中小板未果,在2009年9月24日的网上路演中,神州泰岳董事长王宁对投资者表示,中小板未通过是因为“对审核所关心的问题理解不充分,回答陈述不够清楚,信息披露不够完整,导致委员有不同意见。
但是公司本身不存在持续盈利能力及规范运作方面的问题”。
有不少拟上市企业,申请材料未按规定做好相关事项的信息披露。
申请文件以及招股说明书准则是对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
由于投资者更看重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上市企业在信息披露时,应当坦诚相待,尤其是对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无论准则是否明确规定,申请人公司均应披露。
否则,如果在发审委会议上被发审委委员当面指出问题要害,对上市过程的危害性反而更大。
在另一例个案中,某申请企业在成立之初设计了一套“动态股权结构体系”,把内部员工股东分为三档,股东每退一个档次,折让50%的股份给公司,作为公司的共有股权。
为此,公司出现了股份代持和多次内部股权转让,但申请材料中对历次股权转让的原因披露不准确、不完整,且未披露股东代持的情形,上市最终失败。
六、财务会计问题
主要指企业滥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涉嫌通过财务手段粉饰财务报表。
2009年12月23日被否决发行申请的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前就遭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师郑朝晖(笔名夏草)的质疑。
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呈增长态势,但是同期的应收账款及存货量同样高速增长,而预收账款大幅下降。
应收账款的上升意味着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并没有增加,且大量的存货将影响未来收益。
夏草还指出,华西能源职工的薪酬和所得税费用在报告期内逐年下降,一般而言,如果企业营业收入处于持续增长时期,这两项指标应该逐年上升。
综合多种疑问,表明华西能源有操纵报告期内收益的嫌疑。
因此,企业如果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出现业绩滑坡,应当暂缓上市步伐,待经营好转以后再择机上市。
如果企业股东迷恋于股市火爆的“创富神话”或者迫于资金短缺的压力铤而走险仓促上市,难免偷鸡不成倒蚀把米。
七、独立性问题
未过会的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公司,据其招股说明书所知,在2006年、2007年的前两大客户中,上海寰誉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系公司董事邱斌配偶张莉控股的公司,2006年销售第二大客户上海天曲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系邱斌控制的公司,其销售收入占航天生物同期销售收入的80%以上。
虽然航天生物已经声明上述两家公司已在2009年开始注销,但是仍然难免利益输送嫌疑。
而对苏州通润驱动公司被否的质疑声,则是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兄弟公司常熟市千斤顶铸造厂为其主要供应商,报告期内,2006~2008年来自铸造厂的采购金额在总金额中的占比一直高达12%以上,上市前的2009年上半年才降至9.1%。
而且通润驱动的董事、监事均在关联企业任职。
八、企业运营不规范
企业运营不规范往往表现为内控机制薄弱。
内控机制是企业管理层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一套政策、制度、措施与方法,对内部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
财务核算混乱是内控机制薄弱的常见体现,如原始会计报表与上市申报材料报表存在重大数据差异等。
另外还包括资金占用、管理层未尽到勤勉尽责的法律义务等问题,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不规范的体现。
九、被举报其他问题
证监会发审委往往会以“补充公告”的方式宣布取消对该公司发行文件的审核,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多半是“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但是并不对外公布详情,往往引发坊间对当事公司的种种猜测。
上会前数小时被取消上会资格的同花顺,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同花顺涉嫌“虚假宣传炒股软件,诱骗股民投入资金升级软件”而被举报,存在影响发行的问题。
作为监管部门的证监会,如果有举报就会尽量核实。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纠纷在所难免,主要是看企业处理纠纷的应对能力。
而且,取消这次上会资格,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再次上会。
待企业补齐材料后可重新上会,并可能顺利通过。
如同花顺在2009年9月24日被取消上会资格后,于11月2日再次上会并通过发行申请,并于12月25日在创业板挂牌交易。
十、中介报告瑕疵
企业IPO一般要聘任中介机构,如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
IPO的成功与否,除了企业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包括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以及服务质量。
中介报告瑕疵往往见于评估报告、审计报告及律师报告。
如评估报告未经具备评估资格的评估师签字,或者相关评估机构不具备评估资格,均可被发审委认为是无效评估报告,评估结果便不能作为企业某个经营活动的依据。
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也可能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要注意审计报告的签名、签字是否有错。
律师报告同样如上述情况,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审计、律师、评估部门参与企业上市,否则就是花小钱坏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