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安排云南贵州自驾游回答这个问题是只回答去云南和贵州的线路呢,还是回答云南贵州的具体景点。
如果说怎样安排云南贵州的游玩,我认为还是自己决定,因为每个人的游玩需求不同,兴趣爱好也各异,文化差异难以同步。
还有每个人的假期不同,时间长短不同,经济开支的预算不同,消费的标准不同等等,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其实云南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满足很多类型游客的兴趣和爱好。
我去年10月3号进云南(自驾),11月20号出云南,我选择在云南以古城古镇古村古寨为主的游玩(没有去城市,也没去丽江等地,因为那里太商业化了,失去了我猎奇的意义,顺路也去了泸沽湖),大开眼界,亲眼目睹了以前只能在书本里描述的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去了很多较为原始的村寨,每村每寨都有自己民族习俗的不同,每村每寨也都有让你惊讶,让你兴奋,甚至还有让你恐惧的收获,但是这些村寨都会让你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另外云南贵州的线路安排,适合自己所处的居住地,如果你的居住地在四川,那你可以从云南的北部进云南,如果你的居住地是湖南,那你可以从贵州的东部进贵州。
其实最好的安排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出发之前把攻略做好,做详细,减少游玩中不必要的麻烦。
你好!我是慈禧太娘。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安排云南贵州自驾线是昆明,建水,弥勒,石林,罗平,兴义,安顺,贵阳。
第一站:建水古镇和建水小火车。
第二站:弥勒住湖泉温泉酒店泡温泉。
第三站:路南石林。
第四站:罗平油菜花,九龙潭瀑布。
第五站:兴义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住万峰林民宿。
第六站:晴隆抗日公路二十四拐。
或者贞丰双乳峰。
第七站:黄果树大瀑布!第八站:贵州花溪公园,贵阳结束行程。
这样线路自驾比较顺,古镇,温泉,石林,油菜花,峡谷,峰林,瀑布,景观多样,但开起车比较适合的。
尤其是现在油菜花开了,贵黄高速也是最美公路。
希望我的这个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再见!以下是我16年陪爸妈15天游的线路长沙~梵净山~荔波大小七孔~黄果树瀑布~石林~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梅里雪山门票信息,仅供各位参考:黄果树门票180元;半价票90元。
黄果树景区电瓶车50元,大小七孔电瓶车及保险50元,西江电瓶车20元。
黄果树景区附体单程30元,往返50元。
小七孔鸳鸯湖游船40元。
多彩贵州风198元/人。
行程推荐:D1:青岩古镇、夜郎谷、花果园公馆D2:黔南荔波小七孔、荔波大七孔D3:西江千户苗寨、观看苗王盛宴D4:黔灵山、洪福寺、甲秀楼D5:黄果树景区、天星桥盆景园、陡坡塘瀑布、黄果树大瀑布云南十大著名景点 ;1、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 2、丽江市玉龙雪山和古城景区;3、大理古城; 4、迪庆州香格里拉普拉措景区和松赞寺庙; 5、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6、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7、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8、大理市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
你好,我是@秘境房车旅行很高兴参与回答你这个问题:怎么安排云南贵州的自驾游?根据题目,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怎么安排一次包含云南贵州的部分景点的自驾游?云南和贵州都是旅游资源大省,值得去的地方太多太多,所以你的问题有点模糊,我只能根据我的理解给你回答。
自驾游,可以是从自己家开上自己的爱车出发开始,也可以是飞机或者高铁到目的地后落地租车自驾开始。
你的题目里也没有提及,所以我姑且以四川成都为出发地做一个线路安排,供你参考。
第一天:成都~昭通~大山包第二天:大山包~会泽古城第三天:会泽古城~东川红土地第四天:东川红土地~昆明第五天:昆明~石林~罗平第六天:罗平油菜花 ,九龙瀑布群第七天:罗平~万峰林景区第八天:万峰林景区~晴隆24道拐第九天:晴隆~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第十天:织金洞~百里杜鹃第十一天:百里杜鹃游玩第十二天:百里杜鹃~成都贵州这一块景点比较密集,相距都是很远,可以上午行车,下午进景区游玩,自驾游随意一点更自由,也可以把部分景点精简一下,时间可以缩短2~3天。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不知道您是从哪里出发,说说我的路线吧!我从四川进云南,先是玩了泸沽湖——丽江——香格里拉,后从香格里拉经丽江到了大理,在大理和大理周边玩了几天后到了德宏州(腾冲、芒市),之后回到昆明。
从昆明走昆磨高速,到了西双版纳(自驾6-7小时),期间玩了普洱,景洪、勐海以及周边乡镇和老挝边境。
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乎玩遍了云南大部分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已经通了高速的,虽然有时需要走回头路,但开车很方便。
我没有仔细玩贵州,但从昆明出发回北京时,导航到贵阳,途径了不少贵州的景点。
如果您最终要回到北方,应该路线蛮顺的。
可以回复告诉我你的时间和出发地,说不定可以为你制定一个不需要走太多回头路的环线!浙江到贵州自驾怎么走从杭州起点杭州到贵阳全程约1672.5公里,如果是自驾的话大约需要19小时33分钟,也可以选择乘坐高铁、动车、火车等其他交通方式。
普通车走行沪昆线,经过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到达贵阳。
经过的城市主要有杭州、金华、衢州、鹰潭、南昌、新余、萍乡、株洲、湘潭、娄底、怀化、铜仁玉屏、黔东南凯里、黔南贵定、贵阳。
古代江西人迁移贵州是怎么回事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江西人迁移贵州,大部分源于明朝时候。
贵州江西人的移民最早发生在汉代,那属于官方移民;而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则是由明代朱元璋发起的。
当时明王朝建立不久,多地方还存在反叛和抵抗,其中以东北的那哈出和云南的梁王;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直取云贵,第二年就将云南平定史称“太祖平滇。
”当时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奉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的部队就在此地屯田养兵,大都分散于黔中的大部分地区。
其中以现在著名的屯堡文化最为出名,这也是屯兵最多的地方。
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二月太祖以白金锭赐予江西等处军士戍守者千八百人,通年又赏赐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军官钞四万九千锭。
”有历史记载,贵州各府衙中江西籍占大多数,并且大都是洪武年间的军官。
据《贵州通志》记载,当时贵州军户七万两千两百户,二十六万一千八百人,民户六万六千六百户,二十五万人。
这些人口中,大量均来自江浙地区。
明朝初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
自汉朝开始后的大量汉族移民,此后的各朝代也均有少量的汉族移民到贵州,但这些先期而来的汉族移民与当地各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居夏而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在脱离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之下,也开始“夷化”了,所以有人将此现象称为“汉人也称蛮”,例如唐代的“东谢蛮”、“西赵蛮”等等。
到了明朝初,朱元璋为了解决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元朝遗将匝剌瓦尔密带来的军事隐患,派遣付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远征西南平定。
后来担心大军撤回后,云南孤悬边陲,于是便在西南各驿道沿线设立卫所,将几十万大军就地屯守,军食自赡,史称“调北征南”。
后来为了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实行“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将江浙一带的大量老百姓迁入贵州“民屯”,史称“调北填南”。
现在在贵州,不缺少那些说自己是江西人的声音,但要知道贵州和江西可是两个不同的省,而且两个省之间距离还不近,中间隔着一个湖南省,为什么江西人要跑到了贵州呢?要说最可能跑到贵州的应该是贵州的邻居湖南省的老百姓才对呢?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江西人迁移到贵州有着很长一段历史。
我国最早的江西人口向着贵州迁移的历史发生在汉朝,这在史册中也有过明确的记载,不过那个时候的迁移人口并不多,如果真的放到今天的话,也根本没有什么说服力。
毕竟汉朝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即便放到今天也不会有人说自己是江西人,毕竟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之后,那些人的骨子里就已经刻下自己是贵州人的印象了。
其实,我国历史上真正的大规模江西老百姓迁移到贵州发生在明朝初期,正是明朝初期的这种移民历史,才成就了今天很多贵州人说自己是江西人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有很多江西人迁移到贵州呢?根本原因还在于江西的发展。
要知道,江西省的历史文明在我国非常悠久,早在两宋时期,这里的历史文化就已经发展的非常繁荣。
而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农耕社会,在落后的农耕时代,江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先进的农耕技术,一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产粮重地,江西省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这里的农业经济水平发展的非常快,就连这里的人口也迅速增长,很快就成为了人口大省。
而经过了几个朝代的变迁,江西依旧非常富强,特别是到了明朝初年。
而当时,全国的很多地方还活跃着很多蒙古人,不仅仅是北方,就连我国的西南边陲还有很多元军活跃着。
但既然明朝已经建立起来了,那么他们这些人是没有容身之地的,朱元璋对他们这些人下达的命令就是要全部消灭。
但要知道,战争带来的带来的种种后果,被欺压最重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了。
他们要被迫从军,被迫缴纳更重的税,还要因战火牵连使得粮食减产。
因此,伴随着贵州地区的蒙古人被清理掉之后,贵州这里的人口和之前相比也同样大大减少了,而没有人口这里的经济和生产根本发展不起来。
所以,明朝政府就开出了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地区,特别是江西的老百姓前往贵州定居生活,以起到恢复这里经济和生产力的作用。
本来湖南是最佳的迁居源,可惜当时湖南比贵州好不到哪去,也是被战乱摧毁,也缺人。
我是贵州铜仁的,我们的族谱记录的是我们也是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那边迁过来的。
先是到湖南省的怀化市的辰溪县。
然后迁到贵州黔东南的岑巩县,我们有个老祖就是在岑巩县那边去世的。
现在清明节我们还会从铜仁的江口县去岑巩那边扫墓。
后来因为躲土匪,又迁到我们现在的位置,铜仁的江口县。
然后就在我们现在的村子一直繁衍生息,一直到我们现在。
当时到江口县的时候就三弟兄。
几百年下来,在我们那已经有好几百人。
全是一个姓按字辈取名。
听说九几年的时候我们那的老人还要去湖南那边开家族会。
我们现在用的字辈,族谱这些就是从湖南那边带过来的。
至于是怎么迁过来的,我们族谱记载的是,永乐四年(1406)奉旨诏江西地广人稠移民湖南。
16年国庆的时候跟着黔南的宗亲,还有湖南几个地的宗亲一起去湖南省辰溪县寻根问祖,找到了辰溪的宗亲了。
几千口人都跟我们一个姓,可惜的是原本哪里是有一个祠堂的,很多资料都在祠堂里。
祠堂失火全给烧没了。
江西人迁移贵州,大部分源于明朝时候。
分析如下:贵州江西人的移民最早发生在汉代,那属于官方移民;而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则是由明代朱元璋发起的。
当时明王朝建立不久,多地方还存在反叛和抵抗,其中以东北的那哈出和云南的梁王;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直取云贵,第二年就将云南平定史称“太祖平滇。
”当时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奉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的部队就在此地屯田养兵,大都分散于黔中的大部分地区。
其中以现在著名的屯堡文化最为出名,这也是屯兵最多的地方。
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二月太祖以白金锭赐予江西等处军士戍守者千八百人,通年又赏赐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军官钞四万九千锭。
”有历史记载,贵州各府衙中江西籍占大多数,并且大都是洪武年间的军官。
这个问题牵扯着历朝厉代为开疆拓土动用大军南征的事例,最明显的就是元、明、清朝,特别明显的是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沐英、蓝玉为左右副将,从陕西、山西征调统领三十万大军,径直入川,横扫云贵,尔后屯田戍边,我们的祖先也就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从陕西长安(今西安),一路征战来到贵州了。
当然,明朝时代的“调北填南”、“调北征南”也让大量移民涌入云贵川,为平衡人口结构起到了一定作用,现今居住在云贵川的汉、回等民族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追根溯源,历史不容置疑,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教科书。
为什么贵州的很多汉族人,祖籍都是江西呢,特别是吉安府,大石板,大桥头我们贵州很多布依族祖籍都是江西的来,不光是汉族,像我们这边很多布依族,祖籍都是江西,和南京来的。
来的时候有的是将军,兵,还有平民,兵是大明朝的时候来守边疆,将军来来大西南打仗,平民是来填朝,肯定是到当地和少数民族融合,才出现很多少数民族祖籍也是江西,要么就是南京来的,老辈经常坐着聊天,就会口传祖籍江西九江什么什地方,朱市港杨柳大树脚,来贵州都是几兄弟来,到贵州就分到很多地方居住,就被分散,所以导致了同一个族谱同一房人有的是布依族,苗族等等我是紫玉,谢邀回答贵州的汉族人最早来源于西汉时期,有记载的是唐朝平定南昭起义后,留军驻守,以后的朝代,汉人到贵州的原因,一是三千里充军,发配到贵州,二是驻军屯田(类似于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和三线建设),三是战乱或自然灾害,从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的灾民涌入。
知道了以上历史,你就知道了贵州的汉族人的来历,那么,为什么以江西的汉族人居多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早期江西经济发展较好秦统一中国以后,各地经济客观上得到了发展,而此时,江南还没有规模开发,惟有江西、湖南发展较快,尤其是江西,当时的经济甚至能与中原省份相比较。
2,早期江西文化发展较快由于江西的地理位置,便于文化交流,特别以南宋文天祥为代表的江西人,大大促进了文化变流与发展,与贵州、四川、湖南的文化交流,客观上为移民打好了基础。
3,早期江西人口比较繁荣与中原地区相比,江西的战祸相对很少,安定的生活,必然促进人口的增长,而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一旦有天灾与人祸,居住地的人必然会向外迁移,当时的中原人习惯迁往南方省份,而江西人则习惯迁往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
吉安府在江西地位十分突出,大石板,大桥头,实际上应该是移民的出发地,就与同中原人永远记住,他们的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一样,都是把对故乡的思念依托一块石扳,一座石桥,一棵槐树上。
如果你问贵州人他们祖籍来自哪里,很多人都会回答“江西”,特别是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江西省朱氏巷等地方,他们的祖上是江西人,是记载在他们的家谱之中的。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很多贵州人为江西人的后裔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大迁徙。
第一次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称帝,为了进一步加大控制权,朱元璋开始派兵,当时的首要目标就是湖广和云贵地区,出兵必然就意味着大量的官兵招募,当时江西地区作为重要的人口聚居地,自然也很容易满足这一需求。
当年,大量的江西老百姓加入了军队之中,而后,朱元璋将这些军队派到了云贵高原之上,将这些地方攻占之后,为了防止动乱的发生,那些来自于江西的明军们就驻守在了这里。
等到他们退役之后,因为路途遥远,再加上古代交通极其不便,想要回到江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他们便选择留在了这里生息繁衍。
除了交通问题之外,那些人之所以选择就在这里,还有国家政策的原因,毕竟这里在古代属于蛮夷之地,为了让贵州地区发展速度更快一些,朱元璋下令让这里的老百姓们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朱元璋也下令减少老百姓的赋税。
既然有地可种,赋税也不多,之前那些江西的老百姓自然也就心甘情愿的留了下来。
第二次迁徙发生在明朝中期,相比第一次老百姓们出于各种原因自愿留下来,第二次人口迁徙就是强制性的了。
随着明朝中期经济的复苏繁荣,我国也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苗头,造就了许多富豪,富豪为了进一步扩大资源优势,自然也就无休止的对明农民进行压迫剥削,资本家的心本来就是贪婪的。
除此之外,政府官员也变得越来越腐败,相比从国家拿到的好处,富豪们给官员们的好处更多,更丰厚。
于是,大多数政府官员就开始和富豪们沆瀣一气,合起伙来压榨农民,通过这样的无耻手段,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作为明朝比较富庶的地区,江西地区的官僚压榨更为严重,底层的老百姓们忍受不住残酷的剥削,开始向着贵州迁徙。
相比明初的那次迁徙,这一次的规模更大。
第三次发生在清代初期,特别是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时期,江南地大量商人开始进入贵州做生意,其中,江西商人最多,在今天贵州境内依然有大量当时的江西会馆,非常著名的“万寿宫”,都是当时江西商人兴建的会馆。
最后一次迁徙发生在近代,抗战时期,随着江南和北方很多土地被日本人占领,发生了“北方人”和“下江人”到贵州避难的迁徙事件,其中“下江人”中也是以江西人居多,这个时期迁徙到贵州的多达七十多万人,其中江西人占到了少一半。
卯姓的姓氏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公旦的第三子茆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史料记载来看,茆、卯二氏为同宗,该支卯氏出自茆氏。
茆氏,得姓始祖为茆叔,是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茆氏,后有简笔为卯氏者,称卯氏。
“茆”字本义,就是一种叶片圆肥的水生草本,俗称荇菜、水荷叶、凫葵、小睡莲等,可食,亦可入药,药性无毒,主消渴,去热淋,利小便。
大概茆叔幼小时圆胖可爱,又喜嬉水,因名“茆”,即姬茆,“叔”为排行老三之谓。
今山东省定陶、巢县、单县,以及河南省的民权县等地的卯氏族人,据传皆为茆叔之后裔,姓氏读音作máo(ㄇㄠˊ)。
姬姓卯氏族人大多尊奉茆叔为得姓始祖。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回回将领石纳,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卯氏回族,原为西北回回石姓,明初随军迁居威宁。
据威宁卯家沟《卯氏碑序》:“始祖石纳,原系东方鞑靼回,明倡义起兵,率众归……”卯氏后人传说,在先祖时期,因皇帝赐晏,封为卯氏。
卯氏在定居威宁后,变教为汉族,是威宁和滇东北地区的大姓之一。
根据《威宁县郊草海边卯家沟先祖石纳将军墓碑》记载:“吾祖原姓石,于明朝洪武十四年间(公元1381年)随大将军沐英征云南,从陕西平凉府迁居到云贵高原的乌撒,吾祖立有战功被朝廷封为将军,统领乌撒卫所,并赐三卯之地(一说三箭之地)屯田戍边,洪武皇帝赐姓卯。
历经六百多年繁衍生息,该支卯氏家族遍及云贵高原,至今人口近十余万。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大方县、修文县、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六枝县、镇宁县;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彝良县、会泽县、鲁甸县、永善县、镇雄县、富源县、宣威市、曲靖市;四川省金阳县、德昌县、西昌市。
该支卯氏家族所在的乌撒,清朝以后改威宁府,是以彝族苗族为土著,元朝时期转入回族,故现在称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
现散居云贵川的该支卯氏子孙均从威宁县迁出。
根据史籍《明实录》的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1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
明王朝统治西南地区时期,当地土著举行多次反叛朝廷的起义,卯氏先祖作为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曾被多次派往云贵高原周边平叛守城,故卯氏族人在征讨过程中散居于云贵高原各地。
”该支卯氏原为回族石氏,出身元末明初的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将领,后在镇守西南地区时,多次参与乌撒卫所(今贵州威宁)的镇压戍边战争,因功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卯”,因以改姓为卯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源于轩辕氏,出自陆终第五子晏安的封地邾,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卯氏源出朱氏。
朱氏出邑名,源于陆终第五子晏安封于邾,食采于曹;经二十四世传至曹侠,周武王姬发封功臣曹侠于邾子国;至四十四世,仪父仕齐桓公有功,被进爵为子爵,始平王为邾国之君;传至五十四世春秋时,朱茅荑鸿被楚国所并,子孙避乱于沛国,遂将“邾”去“邑”以单字为姓氏,称朱氏。
朱氏传至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后,部分皇室族人从北京逃出后,躲到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落户于此。
由于朱氏族人们大都能识文断字,常为邻居代写家信、春联等,因此很受邻里的尊敬。
传说,有一次一位朱氏族人与邻友喝酒,酒后失言,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回家后越想越怕,怕消息传出去招来杀身之祸,便决定离开曹州。
为了减小目标,族人们分开迁逃,在分离之时,正好是早晨的卯时(清晨5:00~7:00之间),于是大家共同约定,改姓为“卯”,以后遇到姓卯的,就是一家人,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据说,当时曾有一部分人去云南投奔吴三桂了,其余的多数人皆迁至今山东单县蔡堂镇的卯楼。
当时,大太监王承恩的母亲带着一部分朱明皇室族人来到了卯楼安居下来,因此,该支卯氏族人皆奉王承恩的母亲为卯家恩人,其逝世后被卯氏族人安葬在今山东省单县的蔡堂镇,现在每次卯氏族人祭拜先人,都要先祭拜王老夫人。
当时卯氏族人在山东单县蔡堂镇也是大户人家,但却有一条严厉的家规:所有的族人皆不得考取满清功名,永不为官。
卯氏族人原来都住在卯楼,后来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许多人都陆续迁走了。
没走了的人后来也搬迁到不远处的郝庄居住。
此后的卯楼,只剩下一些破旧空房和一片枣树林。
但周围诸多县市的卯氏族人一直都互有联系,包括山东的单县、定陶、安徽的临泉、江苏的铜山县、丰县,以及山西等地。
该支卯氏族人尊奉朱元璋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子于则,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
于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内乡),称为于则。
于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于氏。
通常认为于则是于氏的始祖。
于氏一族传至北宋末期著名宰相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
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升兵部左侍郎。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季,在与蒙古瓦剌部也先军的决战中,明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
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果断拱推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稳定了朝堂。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
他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农历1月中旬,明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
农历1月22日卯时,于谦在京师被杀害。
于谦被害当天,京城百姓哭声震天,行刑之时,乌云蔽日,可谓是天怒人怨。
锦衣卫的官兵在抄查于谦的家产时,什么罪证也没查出来,只看到于谦家的房屋仅能挡住风雨,屋里空荡荡的,除了书籍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只有一间正室的大门锁得很牢固,打开一看,里面是明景帝所赐的蟒衣、剑器等,密封得很严,从来没有动用过。
锦衣卫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不禁失声恸哭。
皇太后听到于谦被处死的消息后,叹息、哀悼了好多天。
事后,明英宗自己也后悔自己错杀了一位忠臣。
而那些诬陷于谦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接二连三地被明英宗以贪污或谋反罪落狱,使于谦的冤情得以天下大白。
明宪宗成化二年,于谦的冤案昭雪,明宪宗在诏书中赞叹于谦道:“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
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诏书被天下人传诵,历史终于还忠臣以公道。
于谦留下了惊世千古的名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痛感于一代“救时宰相”于谦被害的日子,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被害时刻“卯时”改姓为卯氏、或依“卯”字之古义称冒氏,以牢记“自古忠臣无好死”之警,相警累世再不为官,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
该支卯氏、冒氏族人尊奉于则、于谦为得姓始祖。